来杨寨沟,住椒房殿
来杨寨沟,住椒房殿
作者:王世英
这个一人多高、十人难抱的大石头,是天降之物还是从山上滚落在此?那条裂开的石缝是巨石自带还是被一颗飞来柏籽砸开?这里那么多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都没能回答我的问题,只知道在石缝中长出的这棵柏树比讲故事的爷爷的爷爷还大,比这个村子的年龄还大。
是的,这个村是依这棵树而建,这里的先民对神充满敬畏,在树后,也就是这块大石头上建了山神庙和土地庙,开始了他们靠天吃饭,繁衍生息的岁月。
沿淇河,过七里沟,往山里走两公里,再爬一座山至山顶,杨寨沟村就座落在山顶。杨寨沟人不姓杨,姓廉。据《鹤壁市郊区志》记载,廉姓是正德年间,由河北省武安县西廉家坡村迁来,是战国名将廉颇的后裔。从此,这里的红色基因从不间断,也难怪被称作军事要地:民国32年,汤阴县委及孙殿英为军长的抗日民主政府在这一带活动;民国35年,被国民党军队占领;战士廉炳臣1943年参加革命,在临汾战役中牺牲;廉同兴、栗景生等村里的青年都参加过抗日战争;这个村还培养了武警部队新疆生产兵团正团级干部廉长保…至今村里还流传着民谣《十大劝》:野菊花,满山红,一劝我郎去当兵…....同时村里还有解放军第40军团炮楼遗址和国家测量地质遗迹。
而今,枪炮声已经远去。在烟尘之外、在路的尽头、在山顶、在石沟,有袅袅炊烟升起,有鸡鸣、有清脆的捣衣声…弯弯曲曲的山路那端,藏着怎样一份静谧和幽梦?
石头垒的房子石头铺的路、石砌的旱井和水池、上山必经的石门、石板晾晒场等等,最让人好奇和神往的还是山顶无梁关公庙和山底神秘的无梁石庵…
这里的土地太珍贵了,勤劳的村民从山上挖出泥土,用石头围起来就可以种粮食、种菜过活。因为就地取土,就近圈地,所以杨寨沟的田地都是顺山就坡、一疙瘩一块儿不规则的。有方有圆、有三角也有四棱型。田地稀缺,每一块都是人工成地,所以这些地都根据形状命名,曰“刀把地”“草帽地”“三角地”“裤衩子地”等等,还有个一撮土只能种一棵红薯的地方,叫“一棵红薯地”...通过无人机鸟瞰杨寨沟的田地,简直是世上最不规则的梯田了。
当然,和其他古村落一样,杨寨沟自然而然也成了老人村。老人只恋旧,接受新事物较慢或不接受,就保持了最古朴的村风民俗,也保证了最原始的生态环境。
老大娘摘花椒回来说:“二亩地”(村里最大块田地)又被野猪拱了”。
我惊讶的问“野猪?伤人吗?”
大娘笑说“人不咋地它,它也不咋地咱”。
村主任说“前不久还有野鸡飞到窗台,尾巴可漂亮了”。
我再次惊讶:“野鸡飞到窗台?野鸡很多吗,是什么样的野鸡”?
“据说这种野鸡品种叫雉鸡…”
雉鸡?我的思绪穿越到先秦,一个年轻的村妇思念远征的丈夫碎碎念之:“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
说杨寨沟不能不提梨树沟。梨树沟是杨寨沟的一个自然村,又名一户村。这个地方从炊烟升起到人踪灭寂,始终就出现过一户人家,到如今已经空余近百年了。计划下次爬上这个半山腰的曾经的村落,去寻觅“一户村”的生活气息,那里的故事一定更加温暖和美丽。
择日不如撞日,我们一行说走就走,凌晨5点就登到山顶了,不仅拍到了最美的日出和最壮观的云海,还在下山的路上,收货了地皮菜、冬凌草、野蒜……下山来选择一块天然石板平台,口琴吹起来了,二胡拉起来了,手风琴开始伴奏,歌之舞之,是下山归来最好的放松形式。一会儿,村里留守的十几位老人家纷纷出来看热闹,高兴的说“咱们过年也没有这么热闹过…”
这里的餐桌不丰盛,却是那样健康,屋里屋外随便采摘两把,就轻易解决了五色营养搭配问题,甚至6色7色都信手拈来。山韭菜和土鸡蛋的绝配,让你相信最好的颜色都是天然的;大饼抹上柿子酱,把胡萝卜丝、小葱、香菜等可以生吃的时蔬一把卷起,满口咀嚼,细品它们本来的味道;铁锅里炖好的土豆白菜粉条豆腐一锅出……吃到最后,让你连一滴菜汤都不忍剩下,才觉得不辜负烧饭的人。因为从播种、耕耘、收获,到盘中餐,一年四季,谷蔬瓜果,都是他们一手完成的。
看着院子里勤劳而又安详的老阿姨,我不禁想起还初道人的话来,当时他面对的也是一位老太太:“藜口苋肠者多冰清玉洁;衮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颜。盖志以澹泊明,而节以肥甘丧也。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
所以,即便你不曾隔时空和古人对话,来到这里也是一次很好的修身养德的机会。如果有一天能参与到他们,在消夏、忍冬中体悟于谦和《菜根谭》主人的道义之交,而把“性定菜根香”作为检验自己思想和灵魂的圭臬,那么茫茫人海,来者知音,多好。
我们沉迷在老人的故事里忘了时间,却及时约定了下次来杨寨沟的日子。作家们要看《关公三斩巨蟒精》故事里那条巨蟒化石,据说这条巨蟒在当时常常拦路抢劫村民的财务,被关公三刀斩杀,现在身首异处,还痛苦的趴在村口的山腰上。戏剧家已经哼起《姑嫂神功修宝塔》的戏词。摄影家说要看鸡冠山山顶的故事现场,晚上拍摄星轨。
最后,我望着茶杯里的野山楂和枸杞芽茶走神了,我不知道这种到访是给他们带来了快乐,还是打扰了他们的清净。
朋友说,写篇文章吧,为文化旅游做点贡献。
我们买了几户人家的一些干菜,结下善缘,我却并不想宣传杨寨沟,不想把这“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地方变成同质化的农家乐,落入俗套破坏了她原本的清幽安谧。而是悄悄的计划,从现在开始,收集杨寨沟山坡沟渠、房前屋后花椒树的花朵,再挑选一处小院租下来,简单修缮,用花椒的花和泥涂壁,心累时就来杨寨沟,住一住温和芳香的“椒房殿”,让灵魂歇歇脚。天亮了,到窗台抓一把酸枣仁冲泡,晒太阳、听鸟鸣,看小小的野花儿静静地开。
对了,还要亲自书写大红的门联,让红纸墨香和窄小的木板门框久别重逢,在月光下等待推门的“吱呀——”声。
这就开始征集对联,我先抛砖引玉:有意花椒香待客,无为院落等谁归?
最新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