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十二大精神
贯彻二十大精神
努力推进文化强国和生态文明建设
文/蔡军英
在党的二十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其中,文化强国,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日程。这就需要举国上下,万众一心,让规划落地生根。这样,既能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更有助于民族“软实力”提升,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华夏文明弘扬光大。特别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视为重中之重,务求让青山绿水由人民的“期待与展望”发展到随处可见的自然风光。让蓝天白云,成为自然常态,达到美美与共。进一步实施三下乡,让文化、科技、文明之风吹进千家万户。把“古典文化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大力宣传民间历史人物,保护历史文献综述和历史相关的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发现推广有历史性贡献的价值人物或古迹建筑,立足中原顺势发展“乡村旅游”景点,带动国内的经济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可持续性的多方位经济发展,已是迫在眉睫,更是到了刻不容缓势在必行的关键时刻了!
一、落实文化强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必须以复兴优秀传统文化为前提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底蕴。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渊源。
中国最早的文化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是在黄河流域(今甘肃天水为中心)
大约在公元前8000年开始,陆续以“大地湾文化”“裴李岗文化”“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为代表。一直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结束。
(二)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助力古典文化传承与创新
我国文化推广起源于夏朝历经“夏、商、周、秦、西汉”大约1300年的跨度,方才将我国文字统一,文化逐步推广使用。
古人云:日月往来交错文饰于天,即“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规律。同样,“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即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治国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在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确。记得古时曾有一词,出自西汉的“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哉”(《说苑·指武》),“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选·补之诗》)。
这也充分说明了古典文化的魅力所在,文化强国复兴方针乃是大势所趋,时势使然的首要出路。否则的话,又何来“文可治国,武可安邦”这一说呢!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以圆文化强国梦
会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
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恰恰道出了我们这些“古典文学爱好者”文学创作者的心声!文化事业需要繁荣发展,但古典文学更需要大力推广普及,毕竟我们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不久的将来,也就是二〇三五年,我们中国将会打造为一个“文化强国”我们中华民族必将以文化强国立足于世界,这个当然离不开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文化强国梦”更需要中华古典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做支撑,自古以来“武可安邦、文则强国”这是千年不变定律,这是文化强国,也是顺天应时之策略。需要不断提升和推广,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二、落实生态文明推动绿色环保,必须治标治本为根本
报告指出,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开展新污染物治理。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实行工业废水排污需要严格把关,建立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针对环保治理战略,必须严防严控,环境风险深入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一)加大治污,查找污染源预防治理工作。
目前我国在“环境卫生,污水处理”这一块已经取得有效成果。据了解,还有个别“化工企业”零散微型加工企业污染环境,急需进行整改和治理,而群防群治,既是践行群众路线,也是解决污染的根本途径。比如“湖南”水污染严重,水污染为何出现在农村水质问题上?正因为它既有“城市工业污染”转移,也有农业农村内部污染的因素所在,比如早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在英国的伦敦酸雨空气污染问题,可真是让人痛心疾首的前车之鉴!想要做到预防环境污染,土壤污染的有效办法,那就必须从源头查起,抓重点、予整改、切记不能“走马观花”治标不治本!
(二)深入推进环境污染科学治理
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这就好比,为什么我们一贯崇尚“中医疗法”那是因为“西医疗法虽快”但副作用大,常常治标不治本。若用中医治疗,既可稳中求进又容易根治,更何况它的副作用还小。和西医的“头疼治头,脚疼治脚”的理念不同,中医倡导“上医治未病”,也就未病预防,有病调理。从根本上做到预防,调理,疏通等工作!痛则不通,所以才需要查病因和源头,疏通经络、打通经脉从源头治疗方可有效根治。比如古人讲的“调天人相应”调补阴阳和审饮用膳的观点,天人相应是指人体的饮食应与所居住的自然环境气候相适应。其实治病和治污染,两者之间乃是异途同归!若想抓好水污染,生态环境卫生达标,我们必须从源头抓起,解决问题根本所在。
治理环境卫生,正如治病救人。需要有刮骨疗毒的决心和胆略。治污减排,已是迫在眉睫。古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蕴含的哲理,给我们有益的启示:首先要提出更好的“改善环境污染预防方案”才能更加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卫生,合理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不一刀切,又可以更加完善地治理和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习总书记所提出美美与共,和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也是高度契合。
三、推动生态旅游,人文景观全方位发展
从目前来看,想要长期将人文景观带动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话。的确需要多管齐下,各方强强联手方为眼下最好的发展理念!唯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人文景观带动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方使经济复苏“人文、历史”景观得以更好的发展前景。
(一)生态文明建设乃是大势所趋,重中之重不可推卸的一项社会责任
如同党中央文件指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当今社会全球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建设则是重中之重势在必行的首要任务!
放眼望去,乃至全球都在重视环境卫生治理问题并且早已系统规划,完善相关环保体系!这治污减排植树造林和绿化环境已是迫在眉睫。让绿树成荫空气清新以及水质的改善,应是我们国内乃至全世界所要面对的重大考验和唯一可行的实施方案!
(二)人文景观带动生态环境旅游促进国内经济发展
我们中华民族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无论是人文景观或是历史文化以及古老的建筑,在当今社会上都是独占鳌头!何况我们又被誉为“华夏文明古国”更是历史文化发源地。有句话叫做,世界文化遗产看中国,中国人文景观看河南。自古以来我们中原大地,就被赋予为九州重地。况且,我们还一直拥有着“九州通渭”之称也!
所以说,我们只要把国内环保与水污染能够做到更加科学有效地治理及预防,将工业化工废气排放监管到位,使全国各地人文自然景观得以开发,我们中华民族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就会由此而吸引更多乃至来自全球各地的外国游客。随之而来的当然是,因旅游资源而带动地经济开发的新出路!
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就是生命之源。我们作为这个社会上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大自然,拯救大自然。更有信心让天更蓝,水更绿,争取做到“天人合一”所到之处皆风景的自然景象。
总之,我们要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为文化复兴,文化强国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而努力!同心同德,与时俱进全方位发展。争取在二〇三五年将我国打造成为一个“文化强国”并且将“文化、经济、医疗、环境”等、一系列有助于推动“文化强国,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推向新高峰。以青山绿水为背景,以古典文化为奠基,为我们中华民族谱写新篇章!
上一篇:屈金星称黄亚洲为“诗坛最黄的诗人”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
友情提示: 登录后发表评论,可以直接从评论中的用户名进入您的个人空间,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最新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