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金星:走古今交流中西合璧之路
两岸文化和谐交流 诗歌观点激烈碰撞
——“海峡两岸中国诗歌发展趋势”主题论坛侧记
徐州日报记者 朱静 实习生 任雪瑶
——“海峡两岸中国诗歌发展趋势”主题论坛侧记
徐州日报记者 朱静 实习生 任雪瑶
5月29日晚,位于户部山翰林街上的中华经典教育先进单位——彭城书院内,高朋满座,数百名徐州市民与高校学子,在这里享受了一场高雅的文化盛宴。在这场由世界艺术文化学院、台湾《秋水》诗刊、徐州市作家协会、彭城书院等单位共同举办的“传统与现代——海峡两岸中国诗歌发展趋势”主题论坛上,来自海峡两岸的著名诗人、作家与学者,共同探讨中国诗歌发展趋势。
台湾著名诗人绿蒂、徐州市作家协会主席王建、江苏师范大学教授李昌集、我市文化学者汉风、国内知名辞赋家屈金星等,应邀作为论坛嘉宾,在论坛上进行对话与研讨。
绿蒂:为两岸文化交流构建诗歌之桥
绿蒂认为,传统诗歌可以仅用24个字表达现代诗成百上千字的内涵,而现代诗歌的优点,在于“更容易让大家接近,表达得更活泼、自在。”
“我不讲什么‘体’,我觉得,诗本来就是一种创作,理论是建立在创作的基础上的。好诗歌要能打动自己和别人。”绿蒂说,诗歌创作,怎样走一条对的路,才是最重要的。“不要让不正确的风潮掩盖正确的方向和主流,这样不仅浪费时间,也掩盖了诗歌本质的真善美。”
绿蒂表示,多年来,他往返于海峡两岸,希望通过诗歌为两岸文化交流,作出更多的贡献。“徐州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是著名的千年帝都。我很希望以后能多来到徐州,为徐州和台湾的文化交流,构建一座美丽的诗歌之桥。”绿蒂说,他总觉得这是他的责任:“在黑暗的星空,因为小小的星球,让我们看见了宇宙,有多少力量,就做多少事,即使一点,也是发光的。这也是文学尊重生命的根本意义所在。”
李昌集:心有所动方写诗
李昌集认为,“传统就是过去的一个个现代的相加,所谓现代,必然根植于传统。”李昌集说,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文学创作有两种——为情造文和为文造情,前者是有感而发,后者则显矫饰。
“我希望大家要把生活中的感动写出来,要为陶冶自己的情性、抒发自己的情感、得到心灵净化而写。”李昌集说,文学是人类最丰富的存在,你可以去写诗,至于它的韵律等等你都可以先不考虑,但是第一条,就是要写出自己确实心有所动、确实在生活中感受到的东西,这,就是诗!
汉风:抛弃传统意味泯灭现代
汉风在谈到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时认为,近百年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经历了由批判、疏离、抛弃、践踏,到反思、觉醒,再到重新认识其价值的过程。
汉风说,一个民族崛起的终极力量,要靠文化与精神。现代是根植于传统并在传统中孕育出来的,抛弃了传统也就意味着泯灭了现代。“中国被誉为是诗的国度,传统诗歌无论是表达个人情感,还是表达家国之思,无不洋溢着大道之情与大德之意。”汉风表示,唐代诗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句中,洋溢着对天地宇宙的无限敬畏与情思。所以,在“道”的层面上,传统与现代无距离。传统文化与传统诗歌是对“道”的敬畏与表达,现代诗歌能否承续传统诗歌的辉煌,关键在于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什么,表达的东西若偏离了“道”,就意味着与传统的割裂;靠近“道”,就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屈金星:走古今交流中西合璧之路
当晚,屈金星将更多的犀利言辞,放在近20年诗坛出现的问题上。他总结了当今诗坛的三大缺点:一、缺少史诗类有分量的作品。他说,一个国家、民族,最重要的是史诗,但近年来史诗的缺少,让文化的厚重有所减少。二、不痛不痒少情感。三、不韵不歌少美句。
他认为,诗人要以“写出无愧于民族、国家、时代的好作品”为目标,走一条“古今交流、中西合璧”的道路,而“诗歌的背后,应是哲学的高山和历史的大河。”
相关阅读
友情提示: 登录后发表评论,可以直接从评论中的用户名进入您的个人空间,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最新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