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日下午13:00,由北碚区委宣传部、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中国新诗创研中心主办,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北碚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中国新诗创研基金会提供支持的“海外新移民女诗人的个体素描——西贝、舒然诗歌创作研讨会”在重庆市北碚区北温泉公园数帆楼如期举行。因疫情原因,本次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线上参会的有中国新诗研究所荣誉所长、著名诗歌理论家、重庆市文联荣誉主席吕进先生,安徽诗人乔延凤,澳大利亚诗人西贝、陆文涛,新加坡诗人陈剑、舒然,天津诗人文达,中国矿业大学副教授朱云霞,西华大学数名研究生,线下参会的有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教授蒋登科、向天渊、梁笑梅,讲师周俊锋、许金琼,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胡登全、副教授徐臻,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田源,重庆工商大学副教授郑升,重庆新诗学会黄干,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杨东伟以及中国新诗研究所2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
本次研讨会共分六项议程,由开幕式、四场专题讨论以及闭幕式组成。开幕式由梁笑梅教授主持,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向天渊教授致词,他表示,本次研讨会的举办“意味着中国新诗创研基金会和中国新诗创研中心的学术活动正式起航”,“以往学术界主要关注新移民小说和散文,诗歌研究相对薄弱,这虽然让人略感遗憾,但也体现出本次会议‘扬短避长’、填补空白的价值与意义。而由中国新诗研究所、中国新诗创研中心来举办这样一个研讨会,也显出我们‘扬长避短’,或者说‘以己之长,补人之短’的学术优势和特色。”随后吕进先生特意通过云端连线的方式向本次研讨会的举办表示祝贺,并展示了他为本次研讨会撰写的题辞“心织震狮城,笔耕动澳洲”。
吕进先生题词展示
疫情时代,海内外线下交流难免产生阻隔。开幕式上,西贝、舒然的视频发言也都不约而同地表达出未能亲临现场,与各位诗界、学界同仁、专家面对面交流的遗憾。但通过云端,两位女诗人依然能够全程参与研究讨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正是此次会议的完美写照。
开幕式结束后,研讨会正式进入精彩的专题讨论环节,专题讨论共分四场,每组6至7名发言人,每组发言结束后由评议人予以点评。参加讨论和评议的专家、学者各展风姿,畅所欲言,或运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剖析西贝、舒然诗歌中独特的情感体验、时间意识、女性意识、乡愁意识和现代性审美,或关注诗人的学科出身与身份背景如何激发他们诗歌写作,又或从现代汉语、诗歌性、民族诗学的角度观照西贝、舒然诗歌创作的价值、意义,以及由此引发出的更多更宏观的诗学命题。专题讨论紧张激烈地进行了五个小时,各位学者专家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探究了海外新移民诗人西贝和舒然的诗作,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小组评议人在评议时既认真总结和点评每位发言者的观点,也针对性提出了具体的修改建议。
四场围绕西贝、舒然两位海外新移民女诗人的专题讨论结束后,就进入了闭幕式环节,西贝、舒然两位诗人皆通过网络视频连线的方式,向主办方、承办方,向所有的与会学者、诗人、同学以及工作人员表达感谢之情。西贝表示“之前在澳洲也举办过诗歌交流会,但许多读者跟我反映读不懂,那令我迷茫不已。但今天的研讨会,让我坚定了自己的创作路。感谢中国新诗研究所,也预祝新诗研究所为祖国新诗研究和创作添砖加瓦。”舒然说:“非常感谢诸位老师以及中国新诗研究所,此次研讨会虽说是个体素描,但其中的内涵和意义却超越了个体差异。感谢各位专家学者的深度剖析。疫情时代下,海内外多有不便,但借用毛主席的诗句‘一桥飞架南北’,在云端,海内外诗人学者能够交流观点,碰撞诗意。今天的研讨会,更加笃定了我对诗学的追求,会更推动我对诗歌更深入的探索。诗歌就是我永远的星辰大海,我将继续在诗歌中参透人生,思考生命意义。”
会议现场
随后,西南大学蒋登科教授对本次研讨会作学术总结,他指出“这次会议是以舒然、西贝作为研究对象,两位诗人都是女性,都是海外华文诗人,但二者同时也在生命探索等方面存在差异,这让我们研究者格外关注诗人的个体特征。”谈到研讨会的举办,他表示“这是中国新诗创研基金设立之后举行的第一次会议,采取了线上线下同时举行的方式。由此实现了华文诗学界的沟通交流,将近三十位学者、诗人参与发言,其中既有中国大陆的诗人与学者,也有海外的诗人、学者。发言者们思想敏锐,学术视野开阔,展现出独特的思考,这次研讨产出了令人欣喜的硕果。”而且,“此次会议涉及到的研究方法多样,以文本细读为主。这告诉我们,只有通过文本细读,才能够挖掘诗人对事物的细致把握。当然,此次会议同时也存在值得探讨的问题,问题意识相对较弱,平面表达相对较多,采用新方法、跨学科视角的较少;对新诗现代化问题缺乏全面探讨;学术观点碰撞较少,等等。希望今后将在以上诸方面继续努力。但总体而言,本次学术研讨会收获颇丰,使新老学者、诗人汇聚一堂,共同交流诗歌与学术。”
最后,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向天渊教授宣布本次研讨会闭幕。
参会者合影
“因诗歌而相聚”是本次会议的初衷,也构成了本次会议的特点,它以诗的方式将“海外”与“大陆”“线上”与“线下”“世界”与“中国”沟通起来,更为重要的是,本次会议重点关注和探讨“海外新移民女诗人”这一较少被学术界关注的群体,这既是“填补空白”,也打开了全新的研究领域,是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撰稿:甘晨;摄影:贺云玲/文涵)
最新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