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青十周年感怀
“南昆仑,北祁连,山下瀚海八百里,八百里瀚海无人烟。”这首壮美又凄清的民谣形象地描述了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的地理地貌。
2010年8月,我以首批援青干部的身份踏上了这块神奇的土地,担任都兰县委常委、副县长,承担为期三年的对口支援任务。今年是援青十周年,为筹备相关纪念活动,不时有青海省、州、县有关部门联系要求提供图片、文字等素材,再次拨动了我内心最深处的那根情弦,不由感慨万千,欣然提笔抒怀。
2011年7月,援青干部沈卫东(前左)在都兰县察汗乌苏镇农村社区调研。
——三年里,我们在雪域高原戈壁盆地,抗缺氧,战风沙,脸上是褪不去的高原红。
都兰县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南隅,平均海拔超过3100米,最高海拔在5000米以上,县城海拔3200米。从东海之滨来到雪域高原,我们首先面临的是高寒缺氧、气候异常等恶劣自然条件的考验,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失眠乏力及干燥流鼻血等症状是我们身体的常态。
记得刚到都兰不久的一个深夜,因极度不适到县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内脏功能紊乱,予以吸氧输液。由于担心输液过程中睡着出现意外,我半夜时分打通家里的电话,叫醒爱人嘱咐她每隔半小时给我打电话。就这样,我爱人流着眼泪拿着电话,为远在2000多公里之外的我守了整整一个晚上,确保了我的平安。每每想起那个晚上的事,我的鼻子总是有些发酸。
当我2013年回到嘉兴,在道德讲堂给机关干部们讲起这个故事的时候,很多人潸然泪下。经过这个特别的晚上,我开始渐渐地摸索出了一些高原生活的门道,可以概括为几句话:“吃饭不能饱,话音不能高,走路不能跑,睡觉不能早,衣帽不能少。”
为什么吃饭不能饱,因为吃得太饱消化不好容易难受;说话声音不能高、走路不能跑,都是因为缺氧,动作要舒缓,说话做事要慢慢来;睡觉不能早,因为缺氧会使人的大脑保持轻度的兴奋,经常会一两点钟醒来再难入睡,所以干脆睡得迟一点,能够睡到清晨五六点;衣帽不能少,是因为温差很大,一定要带件衣服在身边,另外由于太阳紫外线非常强烈,为了防止晒伤必须备顶帽子。
至今每到夏天,我两颊因高原阳光灼伤形成的“高原红”仍会加深加重,用了一些护肤品也不甚见效,好像在向世人宣示“我也是高原的孩子”。
援青三年,让我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青藏高原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让我对“人一之,我十之”的青海意识有了更加切身的体会(所谓“人一之,我十之”,意为青海自然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干同样一件事情,别的地方付出一份努力,青海必须付出十倍的代价),让我对“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工作标准更高,风沙硬工作作风更硬”的理念有了更加实际的感受。
尤为难得的是,那三年的经历真正让我把敢于吃苦、乐于吃苦的作风溶入到了日常,这才是最大的收获。这几年,无论是在开发区还是在市发改委工作,无论是牵头处理涉及群众利益的群体性事件还是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始终做到主动担当、亲临一线,以人为本、妥善圆满,既彻底解决问题又赢得了各方口碑,特别是老百姓的口碑。
援青干部沈卫东(左一)在都兰县诺木洪枸杞种植基地调研。
——三年里,我们理思路,做规划,引资金,建项目,为民族群众带来了浙江儿女的深情厚谊。
都兰是海西州的农牧业大县,财政薄弱,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因此在工作的总体把握上,尤其突出科学援青。我制定了“推动实施八项工程,助力都兰经济社会发展”三年援青工作计划,着力通过实施规划龙头工程、形象设计工程、素质提升工程、民生事业工程、友好互助工程、文化交流工程、产业培育工程、扶贫助残工程,助推都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真正使对口支援工作做到了有计划、有目标、有思路,最终有实效。
我首先提出了“跳出青海,设计都兰”的思路,协调嘉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都兰县编制各项长远规划。从2010年底启动至2013年8月我们第一轮援青期满离开时,这一规划援助工作已经取得良好的阶段性成果。又经过后任援青干部的持续推进,逐步为都兰县构建起了功能完善、布局合理、产业互补的规划体系,这可以视之为我们在都兰留下的基础性成果。
2011年8月,援青干部沈卫东(右二)深入都兰县农村牧区贫困户及残疾人困难家庭走访慰问并为他们送上慰问金。
我先后争取浙江援青指挥部、派出单位等方方面面各类资金近3000万元,用于当地医院、学校、游牧民定居、人畜饮水、新农村建设等民生项目建设。没有亲身参与过援建是无法理解项目建设对于当地的意义的,哪怕是一个很小的项目。我从2011年开始为热水乡赛什堂村七道班、尼热合地区谋划建设人畜饮水工程,总投资100多万元的一个小工程连续做了三期。到我快离开时,我去为项目挂“浙江援青”牌匾,一个藏族同胞拉着我的手悄悄跟我说“老百姓感谢您,连活佛都感谢您。”原因是饮水工程正好经过当地的曲日岗寺,极大方便了寺庙的生活用水,这也算无意中为青海藏区的民族团结进步作出的贡献吧。
三年期间,我走遍了全县八个乡镇的大部分村庄,去的最多的是牧区的贫困户和残疾人困难家庭,一方面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也尽力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特别是对于一些困难家庭正在上学的子女,联系了嘉兴籍企业家“一对一”资助完成学业,为这些原本失去信心的特殊家庭撑起了“顶梁柱”,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在这一过程中,我也深深为青海各族人民的热爱生活、善良淳朴所感动,哪怕只是为他们做了点滴的小事,他们也会用最大的热情来回报你,这就是我们的青海人
——三年里,我们经受党性锻炼,增强工作能力,丰富人生阅历,提升精神境界。
都兰县兼具民族地区、高原地区、贫困地区的特征,多种特殊因子叠加,除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复杂的政治、民族、宗教环境,特别是一些突发事件,于我们更是巨大的考验。而且首轮援青初期明确以干部援青为主,我们浙江省9名援青干部分散在不同的县,最近的200公里,最远的1000多公里,孤单寂寞,压力可想而知。但是我与其他援青干部一样,化孤独为慎独,变压力为动力,以满腔的热忱和高度的使命感坚守都兰,在雪域高原戈壁盆地树立了红船起航地干部的良好形象。
2011年8月24日,《青海日报》以“跳出青海,设计都兰”为主题,对嘉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帮助都兰县编制各项长远规划及有关对口支援工作进行了宣传报道。
2010年10月16日凌晨,都兰县境内发生一起10人死亡、35人受伤的特大交通事故。当天晚上,我值守在事故处理指挥部,汇总情况,确定人数,核实身份,上报信息,直至第二天清晨通宵未眠。还有2010年对“双语”教育改革误解引发的藏族学生上街游行、2012年藏族僧人自焚等群体性事件,充分体现了青海省藏区民族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性。我与其他县领导分工协作,对联点村和学校逐个走访,详细了解基本情况和思想动态,确保了全县社会和谐稳定。
2011年12月28日,青海卫视新闻联播以“点滴爱心总关情”为题,对都兰县援青干部所做的工作以及对口支援工作取得的成绩予以全面宣传报道。
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各级党委、政府对我们援青干部“高看一眼,厚爱三分”的重视支持,还有青海各族干部群众给予我们的关心关爱之情,都已经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上。2011年9月22日,时任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的蔡奇同志对我的《援青日记》作出重要批示:“沈卫东‘援青日记’记载了援建干部的辛勤努力和体会感受,其中的精神风貌值得继续发扬。”
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出版了《浙江援建西部纪实》一书,书中收录了沈卫东的“援青日记”。
在我们回来以后的2014年,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出版了《浙江援建西部纪实》一书,书中收录了我的《援青日记》,这是第一批援青工作的唯一收录文稿,对宣传援青工作、扩大援青影响有很积极的意义。
2013年7月29日,海西州隆重召开对口援青工作总结表彰暨第一、二批援青干部欢送欢迎大会,我代表浙江援青干部作了发言。在8月1日召开的青海省对口支援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我又被评为“第一批优秀援青干部”受到了省委、省政府表彰。回首那段岁月,我有“不负重托、不辱使命”的成就感,也有“时光飞逝、做得太少”的遗憾。
援青干部沈卫东以“援青日记”的形式记录下了援派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时任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的蔡奇同志作出重要批示:“沈卫东‘援青日记’记载了援建干部的辛勤努力和体会感受,其中的精神风貌值得继续发扬。”
十周年,确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作为首批援青干部,我们幸运,我们感恩;我们付出,我们收获。八百里瀚海柴达木是我们永远的故乡,衷心祝愿海西的明天更加美好,祝愿都兰的明天更加美好!
作者:沈卫东
照片提供:沈卫东
(作者沈卫东系嘉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随机推荐
- 中国诗歌春晚祝福考生金榜题名锦绣前程
- 河北秦皇岛:仲裁委“烂”裁决让法律天平失衡
- 红动赣州 | 重走长征路第十四天:
- “南湖女儿”钟丽燕将“回嘉”举行独唱音乐会,唱响《嘉兴美》
- 罗洪安:灵秀甲天下,差干小桂林
- 界首市新联会举办书法普及讲座
- 心象留天地:王超书论的新高原
- 新丝路 新诗路 2018第四届中国诗歌春晚启动
- 刘藏元:佛是不离世间觉,画观音菩萨也要“人间观音”
- 诗歌万里行:在真善美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 红动赣州 | 重走长征路:从赣南出发!
- 会员艺苑 | “再长征日记”之十七——《若尔盖有一座碑塔》
- “李清照”、“辛弃疾”携酒接机郑愁予
- 屈金星走访洛阳辞赋研究院
- 第三届昌耀诗歌奖入围名单产生
最新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