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中明:撑起社会公益一片天
——记界首市兄弟帮扶中心志愿者协会会长 杨中明
1977年出生的杨中明是界首市西城街道中原社区居民、界首市兄弟帮扶中心志愿者协会会长。2011年,他在界首市老沙河大桥北路租房开了一家烩面馆,并借助这个平台,广交社会上有爱心的人士共同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打扫社区小巷卫生,铲除道路积雪、清理街头小广告等。2017年,他牵头初步组建了界首市兄弟帮扶中心志愿者协会,相继组织开展了城市文明创建、艾滋病预防宣传、助残助困、关爱困难退伍军人等志愿服务活动,个人累计开展志愿服务1600多个小时,奉献爱心数万元。
一个善举,心中播下公益的种子
初中毕业的杨中明前往郑州市学习厨师技术。两年后,他与母亲一起来到天津市胜芳镇谋生,母子二人每天拉着车子在正兴家具厂附近的街头叫卖早餐。一个冬天的早晨,天气十分寒冷,空中突然下起大雨,杨中明慌忙收起摊子,正准备推着平板车回去。这时,正兴家具厂厂长闫增奎看到后立即打开大门,呼喊杨中明到厂里大棚下避雨。临走时,他回头对杨中明说:“你在做小买卖不容易,以后车子不要来回拉了,收摊之后直接把车子、煤球炉子推到这棚子下就行啦!”此后每天,闫增奎就安排人打开大门让杨中明把车子推进棚子下面。一晃两年多过去了,面对闫增奎一次次热情友好地善待自己,杨中明内心十分感动。有一天,他问闫增奎:“我与你非亲非故,你这么大一个企业老板,为啥这样帮我呢?让我怎么报答你呢?”闫增奎目光注视着杨中明一会儿,说道:“一个人幸福不叫幸福,大家都幸福才叫幸福,你在这里卖饭也是需要帮助的人,为你提供方便,对我来说是举手之劳,一句话的事,要说报答,等你有能力了,帮助身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就算报答我了。”这看似平常简单的一句话字字敲在杨中明的心鼓上。每当看见别人遇到困难,杨中明立马就会想起闫增奎这句话,于是便尽其所能,一次次愉快地伸出援助之手。
一句谎言,走上为老人免费就餐公益之路
2011年,杨中明回到家乡界首,在老沙河大桥北路租房开了杨记烩面馆。由于这里位于城市较为繁华热闹的位置,每天面馆顾客盈门,生意十分火爆。这年腊月,一位衣着褴褛八十多岁的老人在他的烩面馆吃了碗烩面,临付钱时,老人从口袋里摸了半天只摸出两元钱,十分尴尬地递给杨中明。杨中明顿时觉得老人十分可怜,忙将这两元钱塞回老人的上衣口袋,大大方方地说:“你这钱不用付了。”老人执意不肯。杨中明劝慰道:“你可以走了,很多老人来这里吃烩面都不收钱的。”老人这才作罢,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缓缓离去。这个笑容一直浮现在杨中明的脑海里,他感到自己没有收下老人的钱竟然是那样开心。于是,他决定,以后凡是前来烩面馆就餐的年迈老人,吃烩面一律不收钱。妻子对他的这一做法给予大力支持,也像杨中明一样对前来就餐的老人给予更多的热情关爱。有些老人前来烩面馆吃面,对杨中明夫妇不收钱很不理解,十分生气地说:“我一辈子没吃过白饭,你这是损我啊!你不收钱,我以后就不来了,我是退休干部一个月几千元,你俩开个面馆也不容易,不收钱绝对不行!”见老人火气很大,执拗不过,便只好收下3元或5元。也有的老人对吃面不要钱,觉得不好意思,以后干脆就不来了,这让杨中明感到无所适从。即便如此,每年仍有一百多位老人到杨中明面馆免费就餐。这事一传出去,虽然前来就餐的老人少了许多,但大家听说这事后,许多年轻人纷纷到这里就餐。九年来,杨中明为上千位老人免费提供烩面,价值上万元。有人问:“你这样做是一笔不小的经济损失啊!”杨中明笑着回答:“这算什么,我一不抽烟,二不爱喝酒,也没有其他爱好,就把这权当作一种爱好,看一场电影还要几十元呢,喝一瓶酒就得几十元、上百元,甚至几百元呢。”2019年夏季,为助力中考和高考,扬中明对前来就餐的近400名考生实行免费就餐,并提供矿泉水20多箱,受到学生及其家长们的一致好评和广泛赞誉。
一场大雪,让他参与到城市文明创建之中
2012年冬天,天气十分严寒,一连下了几场大雪,城乡道路交通受阻。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发出号召:全民动员,全民参与,清除道路上的积雪,尽快恢复城乡交通秩序。一时间,界首城区大街小巷涌现出一支支铲雪队伍。杨中明心里煞是羡慕和感动,便从街上买了一把铁锹,先是把店门前的积雪铲除干净,而后沿着大街一直向前铲去。近一个周的时间,除了中午或下午顾客就餐时在店里以外,其余时间他就拿起铁锹在大街上铲雪。虽然每天累得腰酸背痛,手上磨出两个血泡,但心里却是那样快乐。他的这一举动,不禁带动了附近沿街店面一些群众加入到铲除积雪队伍中来,而且受到了西城街道中原社区干部的热情赞扬。从那以后,他又买了把小笤帚,一有时间就对附近沿街门面和街道上出现的一些果皮、纸屑等生活垃圾进行清扫,俨然一位环卫工人。面对讽刺与挖苦,他毫不介意,依然坚持这样做,心中总是那样快乐。后来在中原社区干部荣全华的鼓励下,他加入了该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一次次与社区干部一道清扫小街小巷垃圾,清理街头小广告,有序摆放街头乱停乱放的电动车和自行车,宣传动员群众参与城市文明创建等。扬中明每年参与中原社区公益活动30余次。
一次进京,组建界首市兄弟帮扶中心志愿者服务队
2016年冬天,一位初中同学从北京回来,在杨记烩面馆与他一起吃饭。席间,老同学发现杨中明不收两位老人的饭钱,感到十分诧异。当他了解到杨中明这样做已有四年,当即夸赞道:“你真是个有爱心的人!”原来,这位老同学在北京打工经常做公益,是北京市兄弟帮扶中心志愿团队的一名志愿者。当天,两人聊了很多关于做公益的事情。几天后,这位老同学回北京时带上杨中明去考察他们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北京那段日子里,杨中明参加了北京市兄弟帮扶中心志愿者团队的几次活动,结识了中国好人杜小龙、张岩雄、全国道德模范孙茂芳等志愿者。通过交流,杨中明明白了许多道理: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做公益不能单打独斗,要积极动员组织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成立一支志愿者服务队,才能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2017年春天,杨中明一方面动员自己的同学、亲友和老顾客参与志愿服务,还在店里张贴招募志愿者启事。顾客们对此颇感兴趣,纷纷加入杨中明初步组建的界首市兄弟帮扶中心志愿者团队,因当时时机不够成熟没有注册。经过两年多的精心运作,2019年11月,该团队正式注册,现有队员76人。
一个女孩,促使他的团队帮扶12位贫困学生
2017年,杨中明在开办烩面馆的同时,又在河南省沈丘县刘湾镇陈寨村营房自然村创办了一个小型服装厂,共有十多台机器,在职员工20多名。初冬的一天上午,杨中明在服装厂附近,偶然发现一位四五岁的女孩,上身穿好几件夏季单衣,脚上拖着凉鞋。这让他心里为之一寒:这么冷的天,小女孩还穿这么单薄的衣服?这不是安徒生笔下“卖火柴的小女孩”吗?于是,他上前询问小女孩。小女孩只是一言不发。于是,他又问街坊邻居,这才了解到,小女孩的母亲是个精神病患者,在小女孩两岁的时候流落到沈丘县新安集,被营房村的残疾青年“爸爸”收留,不久爸爸离家出走杳无消息,妈妈的精神病更加严重,也一去杳无消息。小女孩只好与年近八旬多病的爷爷生活在一起。杨新明将小女孩送回家,看到她家中一贫如洗,床上只有一单子和一个薄被子,心里十分难过,便决定长期帮扶这位叫欣然(化名)的小女孩,一方面为她买来棉衣和棉鞋,送去厚厚的棉被,而且把小女孩亲自送到刘湾镇一家幼儿园读书。此后,每学期他拿出1500元钱为欣然交学费和生活费。平时隔三差五开车前往幼儿园看望欣然,学校的师生都以为杨中明是欣然的爸爸。志愿者团队组建初期,杨中明作为团队负责人便把关爱贫困学生作为公益活动重点项目之一。通过大家的认真摸排、实地考察、反复筛选,现已帮扶12位贫困学生,该团队每学期为这些学生每人交纳学费和生活费1500元,平时经常派人前去看望,为孩子们送去书包、文具盒、零食等。仅此一项,该团队已经筹资捐款6万余元。
一份倡议,汇聚起慈善捐助爱的力量
杨中明从西城街道中原社区微信群得到征集疫情防控志愿者的信息,正月初一下午,他立马与该社区干部一道,走街串巷对湖北武汉返乡人员进行摸底登记,发放疫情防控宣传资料和清洁家园活动。第二天他又动员本团队15名志愿者参与所辖区的疫情防控志愿服务。自正月十二日中原社区设立卡点以来,扬中明每天与该团队9位志愿者,每天起早贪黑值守在各自的卡点,一直坚守到现在。期间,他积极向团队所有志愿者发出捐款捐物支持抗疫的倡议,得到大家的积极响应,大家纷纷慷慨解囊,共筹集资金5万多元,除了向界首市红十字会捐款2万元外,其余资金购买了口罩、消毒液、方便面、奶茶、火腿肠等物品,先后组织人员到西城街道张庄、中原、汪庄等社区和光武镇的苗桥、李庙王等行政村,慰问抗疫一线人员。在他的带动下,界首市各个社会组织纷纷行动,掀起了疫情防控捐助热潮,汇聚成慈善捐助、共抗疫情爱的力量。近期,为助力复工复产,让工人们吃上可口的饭莱,扬中明组织志愿者为东城街道方楼安置区建设工地的工人们每天送去30多份可口的饭莱。
一份辛苦,换来真诚奉献无限的快乐
几年来,杨中明和他的队员们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便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虽然他为此投入了资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他却收获到更多的幸福与甜蜜。他愿在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的道路上锲而不舍、矢志不移,永远地走下去,走下去……
(报道:王瑞)
最新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