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变局、大国意识与和平守望 ——评长篇小说《赵佗归汉》
时代变局、大国意识与和平守望
——评张况长篇历史小说《赵佗归汉》
张 陵
一
广东著名作家张况的长篇历史小说《赵佗归汉》是一部具有恢宏史诗品格的作品。全书五大卷,煌煌200多万字,可称为小说中的鸿篇巨制。小说展开了从秦王征服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到赵佗奉命南征,为大秦开疆拓土、建立“南越国”称王称帝,最后归顺大汉王朝这段波澜壮阔、铁马金戈的历史,描写了一个历史大变局时代的变幻莫测的风起云涌,讲述了一个大国的崛起以及创造伟大历史的参与者们的悲壮英雄故事,着力塑造和突出了“岭南人文始祖”、“南越王”赵佗的形象,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小说虽然用不小的篇幅去写一个伟大历史进程的乱象乱局,但故事的主要线索非常清晰。我们通过这条线索,能够清晰地抓到时代变革的本质,看到缔造一个新的封建帝国所付出的血与火的代价,更看到战争时代那片南方和平的净土,从而能更深刻地认识“赵佗归汉”的重大历史意义。
雄心万丈的秦国君王,在灭韩、破赵、吞魏之后,准备一鼓作气进攻楚国。令人不解的是,秦王赢政手下猛将如云,却选择了众大臣特别是丞相李斯大将王翦都并不看好的李信出任主帅。自负的李信不顾一切孤军深入,结果中了楚军统帅项燕的埋伏,惨败而归。伐楚的失败,虽未伤及国家元气,却也打击了秦军的锐意,并严重滞迟了秦国统一霸业的进程,朝野为此一片哗然。只有秦王一人稳定自若不动声色,继续和李斯他们讨论如何重新选择新的将领,准备再度攻楚。有一个人特别能读懂秦王。这就是青年将军赵佗。在他看来,这场战争的失败,并没有改变纠纠老秦的前进方向,反而更加激发起当世雄狮秦王的斗志,更加坚定秦王必胜的信心。他坚信,统一国家的日子并不遥远。这个时期的赵佗很年轻,虽然还没有担当起军中的重任,却对秦国雄伟长远的战略,有着清醒的认识,有着独立的思考,有着自己的判断。这一点,不仅深受恩师李斯的赏识,也得到秦王的认可。赵佗从小在秦王身边长大,作为贴身侍卫天天看着秦王与李斯等大臣将领讨论政治军事大事,虽不能插嘴,却也学到了很多东西。这种机灵与聪明也让秦王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一有机会秦王也乐意在私下里听听赵佗对时局和决策的意见。秦王慢慢发现,赵佗是一个难得将才。
实际上,赵佗真正参与到国家重要军事行动,发挥自己的才能是在秦灭六国以后。虽然在整体上统一大业已经完成,并开始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国家治理,秦王也登基成了秦始皇,但北方强悍民族匈奴的不断入侵骚拢,让秦始皇感到惴惴不安。更感忧心的是,南方百越广阔地区仍是帝国权力的空白地带,当地民族并没有真正回归顺从,随时都有分裂的危险。事实上,这种分裂已经出现。为了边境安全,以及疆土的完整,秦始皇做出了决策,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镇守北方边疆,公子扶苏佐助;然后派大将屠睢为统帅,赵佗为副帅,率领五十万大军意欲平定南方,让越人成为朝廷的顺民。
本来是一场胜算在握的战争,却被自以为是的屠睢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屠睢是个武夫,只知道杀人。每攻下一处,都要烧杀抢掠,而且自己每日还在军营奸淫越女取乐。部队纪律十分松懈,只是一群杀人机器罢了。赵佗作为副将,曾向他提出,要“和辑百越”,要想办法征服人心。然而,屠睢不但不听赵佗意见,反而变本加厉地杀人。他的这种政策把越人逼上绝路,更加引起越人的反抗。战争打得异常残酷艰苦,赵佗尽了自己力量,也无法改变屠睢的想法,更无法挽回战争的失败命运,不得不接受屠睢被越人杀死,秦军陷于百越泥淖的现实。
这次失败,赵佗虽然没有直接责任,却仍然是他人生的一个“滑铁卢”,一个事业的低谷。好在秦始皇并没有失去对他的信任。当平定百越大军重新组建,老将军任嚣担任统帅时,秦始皇还是继续任命赵佗为副帅。这一次,任嚣将军听取了赵佗的“和辑百越”之策,在军事上大胆发挥赵佗的作用。这一次的南征获得了全面胜利,也是秦始皇登基以来的一次重大胜利,特别鼓舞人心,此役夯实了秦王朝的统治根基。赵佗一战成名,并和任嚣将军在百越地区驻扎下来,镇守整个南中国地区,开始了“和辑百越”的新阶段,重点发展民生,稳定社会,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开创自己的生活。
南方是平定了,宫廷却出了乱子。秦始皇驾崩之后,赵高与李斯矫诏,发动政变,扶持“秦二世”胡亥篡权,害死了扶苏,尔后赵高设计杀害了李斯,也处死关押了大批前朝官员。秦二世的暴戾把国家重新推入水深火热之中,也引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揭竿起义,原六国诸侯乘机东山再起,加入起义军,扩大自己势力,并打出了自己的旗号。其中,项羽和刘邦势力最大。他们联合起来,推翻了秦王朝,开始了惨烈的“楚汉”战争。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成了汉高祖。就在这样的时代变局里,赵佗守在百越地区一边静观局势,一边发展“民生”。在赵佗的治理下,百越地区百姓安居乐业,经济逐渐繁荣,社会财富慢慢积累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赵佗审时度势,决定自立为“南越王”。汉高祖深知赵佗内心的想法,便派陆贾前去游说,以怀柔政策劝说赵佗归汉。赵佗也有此意,算是名义上归顺了汉朝,但由于高祖不久去世,吕后掌权后,政局不稳,赵佗归汉之事并无实质性进展。直到汉文帝时期,陆贾再度游说赵佗,经过一波三折,赵佗以中原血统为依归,决定以和平为重回归汉朝,把偌大“南越国”并入了大汉版图,回归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为“文景之治”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此,整个南方百越地区成为泱泱中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从作品的主要线索构成可以看出,张况进行了大量的案头工作,做了相当深的功课,特别对岭南历史文化和赵佗史料,更是下了大功夫,为创作这部长篇小说做了充分的素材准备、思想准备和艺术准备。实际上,作家张况一直就是个著名诗人。他曾以充沛的热情、过人的才华和惊人的创作力,创作了10万行21卷大型历史文化长诗《中华史诗》,出版过《大秦帝国史诗》《大汉帝国史诗》《大唐帝国史诗》等七部历史文化长诗,对先秦两汉的历史,可谓烂熟于心。正是带着这样的思想艺术准备,他打造并夯实了自己的历史观点,转入了历史小说的创作。
当代历史小说大致可以分出两大走向,一是受西方启蒙的理性主义思想影响较重,更多体现为批判现实主义精神,试图通过更为真实地还原历史,来表达作家的历史态度,挖掘真实的“人性”、表现人性的矛盾与冲突,达到批判现实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深度。而另一种走向,则是比较多地继承中国文化的“史传”传统,更加尊重传统中国文学艺术独特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以“讲古”的艺术虚构形态来传递作家对历史和对历史人物的态度。这类作品,更注重传奇性和可读性。张况的《赵佗归汉》当然有理性思考的一面,但更加倾向选择用传统的表达来反映历史真实和历史精神。因此,张况的《赵佗归汉》既是一部历史,更是一部具有虚构艺术品质的小说。
《赵佗归汉》的历史观和理性思考集中在秦始皇这个人物身上。对秦王赢政,历史上就有泾渭分明的评价。有人认为他统一了中国,开创了一个封建时代,推动了历史前进,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伟大人物。有人则认为,秦始皇就是个暴君,他以无数人的生命换取了自己一世功名。特别是他的“焚书坑儒”,不仅残暴无情,而且破坏了并阻滞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这种争论一直还会进行下去。事实上,多数人特别是文化人比较容易倾向后者。看得出来,《赵佗归汉》在这个问题上倾向于前者。作品态度鲜明地表现秦始皇开疆拓土统一诸夏的雄心壮志,表现中华民族大国意识早期用血与火的代价换取的残酷历史,表现出历史前进摧枯拉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强大力量。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那场伟大而悲壮的统一战争,如果没有秦始皇叱咜风云的雄才大略,如果没有古代秦国英雄们的浴血奋战,中华民族的国家意识国家意志如何能建立起来?中华民族的命运会是什么?如果没有这场统一国家的战争所带来的民族振兴,我们今天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又从何谈起?作品正是在肯定秦始皇的对国家意识国家精神建立的历史作用上体现出作品的大历史观,体现出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从而能够提炼出深厚的作品主题。
尽管用“人性论”很难也无法解释国家的历史进程和国家的命运,但作品还是承认“人性论”所包含的和平主义思想理念的进步性,并与秦始皇的战争思想有鲜明的不同。我们肯定注意到,作品描写平定百越之战中赵佗的“和辑百越”的进步作用。第一次百越战争,赵佗目睹了屠睢那种残暴杀戮的战争政策的失败,更加坚定了原来的“和辑百越”的思想的正确性、可行性。在第二次南征之战中,赵佗更多地采用减少杀戮,减少伤亡的方式,用和平和讲道理的方式,甚至用和亲的方式来争取越族人民的归顺,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达到了战争所没有达到的目地。这个策略在后来赵佗成功治理百越地区稳定民心过程中起到相当大的作用。这种理念与当时北方中原地区的连绵不断的战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看出赵佗策略的进步性。作品在这里着墨颇多,表现出支持的态度。
用我们这个和平发展的时代形成的世俗观点去观照历史,评判战争的作用,通常会比较理想化、人性化,很难接受战争所冲击碰撞出来的那种推动的力量,具有开拓历史的作用的观点。张况的《赵佗归汉》超越世俗观念,正确地把握了历史的关系。所以,既能够直率认同统一国家的战争,表现这场战争开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进步意义,又赞美了赵佗“和辑百越”的和平主义思想。两种看上去矛盾冲突的理念其实殊途同归,通过赵佗一波三折的回归之路,达到了和谐统一。由此,作品突破了和平时期看待历史的一些局限,大大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大大深化了作品的厚重主题,也大大拓展了作品的文化格局。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况探讨历史的能耐非常了得,讲故事的本领令人钦佩,这部小说认识历史把握历史是有相当深度的。
三
《赵佗归汉》清晰的主线,并没有妨碍故事的丰富性,也没有妨碍通过丰富的故事展开历史生活的细节,张况驱动如椽大笔伏脉千里生动还原和反映了南越国经济社会的现实,从而让人感受到时代变局中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的命运的多样性复杂性。看得出,如此大的内容和体量,张况却能精心构思,有致展现,从容叙述,细密描写,这无疑表现出作家对重大复杂历史题材的思想能力、艺术能力和驾驭能力。
作品一边描写伐楚战争的艰难与失败,一边通过倒述的方式,回写了秦王赢政三岁即位以来,继承了父辈的伟大战略思想,毫不留情地除掉了吕不韦、嫪毐等人的势力,重用李斯、尉缭、王绾等人,开启了他的大国霸业进程,发动了剿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的统一战争。这些故事,虽然我们耳熟能详,但作品重新叙述,仍然有着深刻的用意,反映着一个大国意识与意志形成的不可逆转的必然性。特别是描写到秦王受挫时的冷静表现,就可以看出,这种必然性会转化为不可抗拒的历史伟力,给秦王以定力以信心以远见。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当第一次伐楚失败时,朝野一片惊慌,而秦王却能不动声色、不慌不忙,不急于惩罚败将,也没有动怒骂人,更没有失态杀害将领,而是有条不紊地与李斯他们讨论,安排新的统帅,准备新一轮征战,表现出一个胸怀大志的古代政治家的胆略与风范。从秦王的自信中,更能感受一个大国崛起的历史必然性。
实际上,张况这部作品也缜密细致地描写这个历史进程中,秦王以及秦国自身的矛盾冲突,埋下的多种风险隐患。有些风险隐患是不可克服的,并终将变成国家的政治危机。小说描写了围绕立太子过程中各种势力的角逐,正是这种风险隐患的具体表现。按秦律,公子扶苏应该被立为太子,而扶苏本人也有很大的抱负,希望自己能尽早建功立业。然而,秦王在这个问题上一直犹豫不决,与他通常那种果敢霸气的性格和做事风格大为迥异。秦王内心深处还是略嫌扶苏性格有些柔弱,个性不够硬朗,还有过多的仁慈之心存在,还需要进一步打磨。把国家的未来交给扶苏,秦王还是有些不太放心。因此,他不断给扶苏创造一些到战场打造坚强果敢性格、培育帝国思想的机会。如派他与蒙恬一起镇边就是例证。李斯他们当然比较看好公子扶苏,但弄臣赵高却出于个人阴险的复仇目地,千方百计阻挠公子扶苏上位的进程,并由此展开一系列的阴谋,加大了宫廷的风险与危机。这种宫斗一直持续到秦始皇统一国家之后,突然驾崩,才直入白热化。这场斗争以李斯、扶苏的死亡和赵高的胜利而告终。但秦王朝已被拖入无可挽回的深重灾难之中,不得不以改朝换代来重新保持大国崛起的势头。
《赵佗归汉》精彩故事情节的推进最为重要的用意,其实就是为主人公赵佗创造出场机会并使之真正成为主人公的“典型”环境,提供人物成长的政治文化生态。在描写人物出场时,张况的过人之处是很会设计情景,很能构建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赵佗出身贫寒,小时候被李斯带进宫,成为秦王的贴身侍卫,慢慢成为一个有为的青年将军。他原本一直只是一个史诗般时代变局的旁观者,并且在伟大时代变局的环境中慢慢成长起来。他一直对秦王忠心耿耿,随时准备听从秦王的召唤,为秦王赴汤蹈火死而后已,但有意思的是,他与公子苏成为朋友,比较理解和同情公子扶苏。他心中最朴素的和平主义萌芽,也许就是和公子扶苏交往后才被激活的。这种理念,与国家的统治思想格格不入,也与他所崇敬的秦王的国家精神方向很不一致。作为侍从的赵佗,只能把这种理念深深埋在心里。小说精心描写了这个嘴巴很严、行事非常规矩的赵佗居然也有在秦王面前为公子扶苏说情的冲动。他看似不痛不痒地提了关于立太子的话题,抬头看见秦王冷冷地看着自己,这才立刻明白,自己触及了国家的核心话题、核心利益和秦王的心病。而这个话题,现在还不是赵佗这样的人可以参与的。为此,赵佗吓出一身冷汗,赶紧转移话题。这个细节描写很精彩,很到位,很合乎情理,也很能说明赵佗的处境和他的机警。
直到统一战争后,赵佗才真正有机会与秦始皇实质性地讨论治国理政的问题。如统一文字、统一度量、统一道路标准以及边疆问题、百越问题等,赵佗的才能特别是政治才能、军事才能、管理的才能在助力秦始皇中最后被认可,为他日后领兵出征百越埋下伏笔。小说故事情节在这个时候才算发生重大转折,把叙事重心拉回到了赵佗身上,开启了叙事上的“赵佗时间”,赵佗这才真正成为小说的主角,并一路展开而去,直到叙事的高潮,实现“归汉”主题的叙事任务。我很叹服张况结构故事的从容气度和灵巧手法,他有着高人一筹的冷静思维和不着痕迹的细腻表达。
《赵佗归汉》在充分运用历史资料讲述故事的同时,也充分运用小说艺术虚构的特点,对情节大胆展开虚构。特别是把赵佗作为故事主角叙述的时候,这种虚构的巧妙性和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除了描写赵佗与秦王、与李斯、与扶苏、与军中将领的关系外,小说还极为细腻地描写了赵佗与几位女性的关系,展现了赵佗令人羡慕的世俗情感生活,这种写法,既调整了叙事的节奏,也有利于立体展开人物的情感精神世界。
赵佗元配夫人戚媛媛,知书达理,但由于系秦王所赐,且语言不通,甚少交流,二人关系较为冷淡。后来,赵佗随一群年青的将军们在妓院流连,竟爱上了美丽善良命途多舛的妓女云姑,二人缠绵榻第,生下了儿子伯始。在前往百越征战前,赵佗把云姑从妓院赎出来,安顿好生活。战后,赵佗回师复命,才发现云姑连同儿子已经惨遭横死。痛不欲绝的赵佗回到自己的将军府,回到戚媛缓身边时,意外发现戚媛媛已为自己生下一个男孩取名仲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高潮迭起,煞是好看,人物命运骤悲骤喜,一忽儿天堂,一忽儿地狱,赵佗与戚媛媛从此和睦,一家子其乐融融。但是,在第二次南征时,由于赵佗“和辑百越”政策颇得人心,便有了与越人和平谈判的机会。赵佗与越人的谈判代表荔女对上了眼。为了百越地区人民免遭战火,过上和平生活,赵佗答应与荔女的婚姻换取秦越的永久和平。这次婚姻虽然带有一些政治条件,但确也改变了西瓯族百姓的命运,而赵佗的北方军队以及从中原地区带过来的一万五千名单身女子,也在西瓯站住了脚,扎下了根。这才有了“和辑”百越其他族群的起点,才有他后来称王称帝的人生,也才有他最后选择回归汉朝的决策。张况对小说情节的构建和细节的流畅铺陈,很见才情,很见匠心,也很有特色。
四
《赵佗归汉》格局宏大,人物众多。塑造人物形象难度自然相当大,对主人公秦王、赵佗、李斯、赵高等人的命运大书特书之余,一些无关宏旨的小人物如王翦的管家芈福、厨子庖三,怡红楼妓女云姑、珊姐、兰芝、蔡波波,赵佗祖母赵曹氏、表妹凤娟凤媚,赵高之女纪贫等等,张况也都给他们安排了卑微而跌宕的命运,以烘托大变革时代的世态人生。在这些大人物小人物的命运穿插中,我们读到许多有血的肉的人物。如秦始皇这个帝王政治家的形象,就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他那种刚毅、冷酷和自信的性格,代表着强大国家一往无前的意志。李斯的形象也写得很有特点,这个法家丞相,坚定地执行着“商鞅变法”以来的国策,辅佐秦王开疆拓土,治理朝政,功劳很大,应该说是个狠角色。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因一念之差,陷入赵高阴谋圈套里,与秦二世沆瀣一气,结果葬送了整个王朝,连自己的生命也葬送在赵高手里。这样一世聪明之人办了这么个傻事,成了历史悲剧的一个惨烈角色。
毫无疑问,张况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高手,作品中人物的出场总是棋高一着、很有看点的。描写人物命运时,张况最是用心,也最是用力。最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当然是小说主人公赵佗。这个人物从少年时期写到中年、老年,时间跨度相当大,经历着大时代变革的风风雨雨、起起伏伏,世态炎凉,命运难料,赵佗的思想变化和性格变化很大,也很复杂。不过,这个人物思想性格有几个特点是没有变的,那就是一直流淌在他性格血液里的文化基因——对华夏与中原的血脉认同。作品抓住了这些特点,展开了生动的人物塑造和故事铺陈。
其一,赵佗思想中的正统意识国家意识和大局意识。这个思想品质显然是长期在秦王身边学习并培育出来的。小说写到,赵佗在伴君如伴虎的成长过程中,在无限崇拜和忠君过程中,渐渐建立起自己的正统意识和朴素的国家意识。当然,赵佗青年时期的国家意识更多地表现在忠君意识上。君主就是国家,国家就是君主。只有到他主政一方,并自立为王以及后来一度称帝的时候,他的国家意识才明确坚定起来,才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在他内心中,的正统意识并没有因为自己偏安一方,称王称帝而有所减弱,反而更加强烈。所以当汉高祖第一次劝他回归时,他很快就把自己统治多年的“南越国”名义上归顺为大汉王朝的附属国。后因大汉政局动乱,宫廷政变,吕后专权,国家危机,才中止了回归的进程。第二次回归时,他因治理有方,很受老百姓拥戴,可以是个好帝王,但他以国家大局为重,仍然决定回归中央,保全了国家领土的完整,助力国家向着一个世界大国方向展开。这样看来,赵佗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真实的合理的。如此深远的思考,如此的大局观念,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是极为鲜见的另类。作品正是抓住赵佗的这一与众不同之处,才成功塑造了一个站得高看得远的古代政治家的高大形象。
其二、赵佗具有朴素的和平主义情怀。作品写他虽然是个能打硬仗胜仗的战将,也有坚定秦王战争统一国家的思想,但在骨子里,他并不是一个好战分子。屠睢是个好战分子,而赵佗心里却不断萌生“非战”的念头。事实上,秦王赢政也不能被当作好战君王来看。每一个政治家,选择战争的方式解决问题,都是相当慎重的,战争是所有“非战”方式失败后的被迫选项。赵佗当时不是君主,却具有政治家的远见和品质。他后来“和辑百越”的主张与策略,表明他内心是选择和平解决方案,企望以征服人心的方法来实现对岭南的占领。这在当时以战争解决一切的主流意识形态思想结构里,肯定是一种具有“和平”意识的思想。他的这些思想来源于他天生的平民意识和善良人性,但更为重要的是,他受到公子扶苏的深刻影响,与公子扶苏有着深刻的共识。从小说描写看,公子扶苏管理国家也许还差点本事,但他的仁慈之心传递给了一个来自残酷战场的将军,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他们俩关系如此亲密,以至于公子扶苏被害死后,远在百越的赵佗恨透了秦二世。秦朝政权面临楚汉大军兵临城下之时,赵佗顺理成章地选择了见死不救。虽然秦朝的灭亡赵佗并无多少责任,但他不听命于他不认可的朝廷,和他一贯的忠君思想并不一致,却又合情合理。我们从小说描写就可以看出,在中原和北方战争不断人民受苦受难的年代,赵佗治下的南方却显得生机勃勃,一片和平稳定景象。此时的赵佗,和平主义的思想已经在他心中深深扎下了根。他在这里守望着和平,最后把这片和平的土地交给心目中的正统,毅然带领南越国回归汉朝,实现了国家的完全统一。
其三,“和辑百越”思想与“孔孟之道”有着深刻的内在关系。小说显然在提醒我们注意到,赵佗思想观念里孔子“仁义”思想所起的作用。赵佗在秦宫里,读了许多书,其中也读了不少孔孟之书,对“和平”观念有了最初的认识。在与公子扶苏交往后,“仁义”思考更有心得,不知不觉间升华为一种带有“和平”含量的历史观、社会观,在百越战争中得到机会践行。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和辑百越”理念里藏有“仁义”的和平主义灵魂。有意思的是,赵佗是由秦代重要的法家思想实践者李斯这个文臣带出来的军队将领,却在战场上主动践行“儒家”思想。这两种思想虽然格格不入,却能和谐地融在赵佗的思想性格之中。不仅打造了赵佗的思想,也打造了他的品格。要知道,战国时期,孔子到处游说,在国君中推行他的儒家思想,但都失败了。几乎所有国家都认为“儒家”的主张很好,但无法接受,因为用不上。在国家变革和治理上,君主们宁可选择有实用功能的法家,也不选择理想道德色彩浓厚的儒家。而赵佗思想里,却有了鲜明的儒家倾向,这为他日后成为治理一方的政治家打下厚实牢固的哲学文化基础。我们从张况的小说描写中可以看到,后来的“南越国”就是践行儒家理念统治的高光样板。而赵佗回归汉朝后的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独尊儒术”的国家统治主张,二者之间,明显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彰显了作家张况一流的古典文化素养和超高的历史逻辑把握。
其四,赵佗是个重情感、有责任担当、心中有爱的人。小说写他与三个女人的关系突出了他的家庭生活的责任感以及对女性的尊重态度、复杂感情。他那颗被严酷战争锤炼出来的硬朗的军人之心,却仍然装得下红尘中的爱,仍然能产生慈悲善良的爱心。对家庭的爱,对妻妾的爱,对战友的爱,对子嗣的爱糅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血肉丰满的赵佗,让人喜爱,让人信服。这种爱在他后来的“帝王”生涯中转化为对土地的爱,对子民的爱,对岭南的爱,对华夏的爱。因为“爱”,他成了一个慈祥的“岭南人文始祖”,因为“爱”,他成了仁慈有为的南越王,因为“爱”,他成为一个和平主义者,也因为“爱”他心中才有责任大局,为了脚下这片土地的繁荣和长远未来,为了对百姓福祉负责,他毅然决然地回归正统、回归中原、回归朝廷。当然,小说写赵佗的情感故事,有一些理想化,也有适当拔高的迹象,这似乎渗入了一些当代意识。然而,考察赵佗的人生和思想脉络,这样描写还在合情合理的范围内,因此显得并不出格。这就是张况小说的独特之处和迷人之处。
也许赵佗性格中的思想品质,还可以挖掘得更多。仅从上述几点,就可以看出,张况《赵佗归汉》的主人公形象是挺立起来了。而作品的史诗品格,也在人物性格的发展中得以实现。
五
历史就是当代史。历史精神总是会折射出现实,反映出当代人的现实思考的。我们回顾“赵佗归汉”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不能不对赵佗表达深深的敬意。正是他毅然回归国家的统一壮举,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在二千年来拥有南方大片国土和大片领海,泱泱中华才能无论经历多少艰难困苦,最终开辟出崛起强大的局面和走向世界拥抱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阻挡不可逆转的今天,这片和平繁荣的土地比任何时候都重要,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给力。因此,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热爱古代英雄曾经的和平守望,倍加珍惜先人留给我们后人的精神文化遗产。张况长篇历史小说《赵佗归汉》的现实意义就在这里。
(张陵,著名评论家、散文家,曾担任《文艺报》副总编辑、作家出版社总编辑。)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随机推荐
- 【木兰诗会】牧野 : 文本、阅读与写作
- 会员艺苑 | “再长征日记”之二十一——《搂定宝塔山》
- 上世纪90年代好声音“卷土重来” 林萍、刘尊新歌《以前以后》
- 《青年诗人》主编张培亮走进界首市新联会读书会诗歌讲座
- 中原文化财富联盟首次召开座谈会
- 《开封颂》再版献礼世客会
- 大运河(嘉兴)诗歌创作基地揭牌!南湖区强势推进运河文化建设
- 困难时刻伸援手
- 中国诗歌春晚将嘉兴“南湖”打造成红色会场标杆
- 第四届中华母亲颂诗歌朗诵会成功举办
- “文学少年如何进化成文学中老年?”座谈会发言记录
- “科技踏青”活动在国电高科总部举办
- 浙江嘉兴南湖抗击疫情“云诗会”引起海内外广泛影响
- 新华网直播中华文化财富联盟成立大会暨2013中华文化财富高峰论坛
- 2020第六届中国诗歌春晚系列报道之一
最新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