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荣林:《晓弦诗文展览馆》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区域规划咨询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上海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导,嘉兴发展规划院名誉院长。
△ 诗人俞华良的诞生地和诗作文学地标一一新丰镇仁庒
晓弦,真名俞华良,20世纪60年代出生于新丰镇竹林公社一个叫仁庄的自然村,籍贯浙江绍兴,中共党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是执政党与友党和谐共荣的亲历者。位于嘉兴市南湖区新丰镇(竹溪路)竹林村文化礼堂二楼的《晓弦诗文展览馆》,就是展示这位故乡游子诗海生涯的场所。
其构思特色所引发的启迪有三:一是展览馆给人以清新气息。在纷繁崛起的展館设计潮流中,它的特色是集创作,收藏,展示等多种功于一体,无异是一种布展的创意。走进展览馆,30平方的天地里用实例见证了这位诗人于2020年10月获得由中国散文网主办的第七届中外散文诗歌大赛一等奖;又能目睹这位诗人充滿家乡情结的诗集《仁庄纪事》,经浙江省作协党组批准入围最近一届“驻村诗人”。这种设计,令参观者犹如置身于诗人的社会活动天地和构思写作的纤陌之中,有利于模糊一位文化人的工作室、收藏室和展示室之间的边界,有利于为作者与读者、直觉知拥有者识与理性知识拥有者,体验者与实践者之间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
△ 晓弦诗人展览馆入口处
二是具有浓重的“草根”诗人特色。俞华良先生作为”草根”诗人,其潜在能量在于落地生根,其创作生命力源自其孩提以来长期耳濡目染积累起来的直觉知识,这种知识感悟的土壤特性决定了诗人离乡不能离土。烟囟,农舍、小鸟、蟾蜍、小桥、流水和大雁,既是它创作的特定养料,又是不可或缺的题材,即乡土情结。因此,诗作展览馆回归诗人出生故里仁庄,既符创作逻辑,又合乡梓情理。
晓弦的诗仿佛就在田头地梗上写生的,你看:”莲花在田绽放“,“失业多年的稻草人”,”嗷嗷待哺的小烏“,“乡村炊烟的守望者”,”手握竹条,打马串村“,“灶灰擦拭灯罩的人”,”携荇草间穿针引线的蜉蝣“,“荷锄的农夫”,”老牛几近干涸的眼眸“等等不一而足。无怪乎,豆蒄之年就以《青枝绿叶》折服过华夏的乡土作家刘绍棠,身同感受而欣然为俞华良主编的《一枝红杏出墙来》(内蒙古文化版社)赐留墨宝。
△ 晓弦诗文展览馆一角
三是体现了乡村振兴以人为本的特色。乡村振兴的主体及其目标均应以民众为主体,因此,其”过程管理“必须兼顾人的全面需要,而不能顾此失彼。马克思在《费尔巴哈论纲》 一书中说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我曾以此观点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专家组会议上发表感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受益主体是人,其方向应以人为中心去优化各种社会关系,而不能仅靠城市环境美化和经济振兴发展。将此观点沿伸到乡村振兴这个主题,我认为,它应是一组多目标的管理系统,除物质生活之外,村民必须享受良好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熏陶。历史证明,没有文化的城市,是一座贫血的城市,面临振兴的乡镇也如是。
文化与经济之间具有正向作用的互补性,正如仁庄与俞华良之间具有彼此印证双方价值一样。不起眼的自然村落仁庄,凭藉《仁庄纪事》的阅读量和关注度而走出故里,面向大江南北;俞华良先生则因仁庄的灵秀而走进人们视线,入围最近一届“驻村诗人”的雅号,并获得由西南大学等主办的纪念中国新诗百年“百名最具活力诗人”荣誉。
新丰竹林的俞华良诗文展览馆,使我看到了嘉兴市乡村振兴多目标系统管理的方向。人们接受人和事都从陌生始,100天之前的俞华良这位诗人在我眼中是位陌生人,乡村振兴这个词一年之前还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陌生过。接受新事物无法与陌生人切割,我撰写此文目的,旨在使广大朋友能接近、接受陌生人俞华良。美国社会有句红了40多的话:“不管你是谁,总是仰仗着陌生人的仁慈。” 殊不见,当你进入医院时是陌生人在为你服务,当你进入歺厅时也是陌生人在为你烹调,当你进入報告厅时还是陌生人在为你开启心智,当你进入课堂时更是陌生编写的教材在为你指点迷津……
话说到此,令我记起了已中断近70年之久,流传于那个火红年代的一句曾经激荡过无数中国人心扉的话:“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最新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