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财富网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媒体速递 > 文产资讯 > 文章内容

安徽贵池区政协开展文史调研

作者: 纪良发 来源: 皖江晚报 时间: 2024-04-05 阅读: 在线投稿
安徽贵池区政协开展文史调研
本报消息 记者纪良发 报道4月3日,安徽贵池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在贵池区唐田镇开展文史调研和座谈交流活动。区政协副主席吴淞参加调研并在工作座谈交流会上作总结讲话。


贵东县县委旧址
唐田镇石坡村位于唐田镇东南部,与东至、石台县交界,辖区总面积12.32平方公里,境内山水环绕,自然资源丰富,“七分山水两分田,一分道路与庄园”。石坡村山青水秀,有丰厚的人文底蕴。据池州志记载,在唐朝初期村内有万寿寺和鲁祖寺2座寺庙(现鲁祖寺的旧址位于祖山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贵东县县委和解放后的石岭乡所在地。





 


在贵东县县委旧址,唐田镇党委副书记、政协联络组长杨满华,石坡村综治主任,民兵营长涂鹏飞向现场考察的政协委员介绍了当年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当年贵东县县委组织农民运动, 建立了地方武装和政权,打土豪分田地、炸调堡、杀得敌人魂飞魄散,有效地牵制了敌人的主力,农民武装开展的如火如荼。




1935年7月, 在中共江南特委的领导下,贵秋县委与贵东县委同时建立。同年8月,中共江南特委组建江南红军独立团。杨艳溪任团长,王丰庆任政委。辖江南红军第一(贵秋县)、二(贵东县)、三(贵祁县)游击大队,9月12日(中秋节) 中共江南特委领导秋浦高山地区农民武装暴动(史称中秋暴动)。参加这次暴动的共有1800多农民,波及高山、火龙坑、 洪家堰、北山欧、石嶺乡(现东至县张溪镇汪坡、洋湖镇、贵池区唐田镇石坡村、八一村一带)等纵横七、八十里的广大地区。暴动成功后,江南红军独立团在政委王丰庆的指挥下,在贵池牌楼、丁冲一带 一举击溃进犯根据地的国民党安徽省保安旅第一、二团。1935年底至1936年初,面对敌人重兵“清剿” 和血腥镇压红军独立团和特委机关浴血奋战. 坚持半年之久。1936年3月,江南红军独立团与地方游击队,赤卫队( 不足千人)面临寡不敌众的形势,组成江南游击总队和江南游击大队,先后分两批撤出贵秋东革命根据地,进入皖赣边开始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骢马第”张氏宗祠
 
八一村位于唐田、牌楼、小河交界处,交通便利,现有耕地面积2905亩,森林覆盖面积2万亩。村内有“骢马第”张氏宗祠(明御史张廷瑞墓坐落于此),唐田镇八一革命烈士陵园(园内共埋葬烈士54名,是池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贵池区红色教育基地、池州市市直机关党性教育基地等)。全村有保护挂牌古树6株。
在八一村“骢马第”张氏宗祠,八一村党委书记汪峰向现场考察的政协委员介绍了明御史张廷瑞的有关史料。



据明《嘉靖府志》载:“明御史张廷瑞墓在城西南百余里大溪桂山”。清光绪《贵池县志》亦载:“《江南通志》并府志,在府城西南桂山”。这两则史料标识了张公墓的方向及地点。
明朝一里张村是名门望族,张氏族人张廷瑞中举后,官至监察御史。因正直、清廉名震朝野,为官二十余载,致仕后归家,无钱修建宗祠。当朝宰相闻之,拿出自己的俸禄钱替致仕御史修建了高大的张氏宗祠和造门,为防攻讦者告张公,特立碑告之。今碑存,但全部文字因风雨浸没,已无法辨识。造门“骢马第”相传为明皇帝所赐。据资料显示,骢马:青白色的马,这里寓指御史张廷瑞清廉。府第,是皇帝对张公一族的褒奖。故族人悬挂张氏宗祠大门之上,以显尊荣。张公八十九岁卒时,朝廷下旨,四品官(监察御史)张公按二品官衔安葬,朝廷隆礼有加,并封其父张俭为文林郎,卒后葬宗祠后来龙山麓。
旧传张俭、张廷瑞父子安葬来龙后山,不知何因,山上多发桂花树,其香飘十里开外,故得桂山之名。“宗谱”毁于上世纪70年代“文革”时期。
《贵池县志》,在明封典中有这样的记载:“勒封文林郎张俭,以子廷瑞官山东道监察御史。”赫然在目。
 
座谈交流会
 
工作座谈交流会传达学习了全国“两会”精神以及区政协2024年工作要点。通报了2023年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工作,谋划安排了2024年工作。委员们围绕提案督办、民主监督视察、专委会工作、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跃踊发言,提出了宝贵的真知灼见。


 
纪良发 皖江文化、 抗战史、红学研究专家、学者。安徽省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传统武学、中华武藏编(筹)委、池州市中医药发展研究会研究员、沧州市纪晓岚研究会理事、池州市作协副秘书长、九华山书画院常务副院长、《皖江晚报》驻池记者站站长
 
 
 
上一篇:创新、协作、共赢 安徽省社工人才暨机构高质发展论坛在池州举行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

发表文章

最新评论

更多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友情提示: 登录后发表评论,可以直接从评论中的用户名进入您的个人空间,让更多网友认识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