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财富网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媒体速递 > 文化资讯 > 文章内容

王钢:读郭栋超新诗《岁月,沉重后走远——知青年代》

作者: 文化财富网 来源: 未知 时间: 2023-06-02 阅读: 在线投稿

的确,我是栋超的老师。但是40年后相认,这一位历任县长、局长的官员,这一位满腔忠烈、豪放的诗人,已是我不可深知的了,你想想,你能看清一团烈火吗?你能看清一阵风暴吗?

然而,这一首知青题材的新诗,却让我心领神会。

因为,我也曾是一名下乡知青。与大多集体下乡的知青不同,我是一名单独回祖籍插队落户的女知青,1969年从湖北省武汉市回到父亲的老家河南省禹县褚河大队,度过了四年半的知青岁月。而我下乡的县城东边的褚河公社,与栋超出生的县城西边的火龙公社,相距不过 20多公里吧。在那一片辽阔的黄土平原上,我15岁~19岁的知青时代,是栋超6岁到~10岁的童稚时期。

对于大城市下乡的陌生知青,乡亲们是不能完全视为同类的,即使他们也成了农民,也住着土屋,同样吃糠咽菜,同样春种秋收。乡亲们的这种疏离,并非抗拒和抵触,而是出于好奇和怜惜,也可说是审美的距离。

我下乡第三年,当了褚河学校教音乐的民办教师,每当黄昏,总抱着一架小手风琴,在村边树园里练习指法。此时,四周远远近近地围着一些人,在暮色中倾听琴声,心怀对城市生活的一些浪漫遐想,也心怀对城市孩子下乡吃苦的一些悲悯。一群小孩儿凑到我身边,盯着我弹奏的手指,有的还摸一摸正在开合的手风琴。

栋超那时如果在场呢?我设想,如果当时他也在那里,眼睛一定也是亮晶晶的,闪着兴奋而奇异的光芒。

以栋超的年龄,他无缘赶上那个1600多万知青上山下乡的时代热潮。然而,今天他却写下了这首新诗《岁月,沉重地走远——知青年代》。他在后记里说,当年也有一批知青下到他老家的村庄,那个名叫张凤兰的知青姑姑亲了他一口。年轻的唇吻留下了烙印,使他对整个知青群体有了切肤之亲。

我们这一代知青,尤其到了知天命而耳顺之年,就像牛马反刍一样,就像怀念初恋一样,更爱咀嚼那一段苦极回甘的滋味。知青成为我们永远的情结,永远的兴奋点。而我很想知道,知青以外的人,特别是后人,他们如何看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知青年代呢?

走着,走着,太阳升起

殷桃似的血脉青紫着

蹉跎着岁月吗?雪村里的部落人

冷硬而不苍白

苦涩而不荒芜

旋风吹来,祭奠火红过的青春

疼痛的故乡

哦,栋超对知青年代的理解,竟与我们知青的感觉如此相似!

写过《高原·草原·平原》的诗人,写过《歌者·行者·悟者》的诗人,栋超的人生视野极其开阔,大漠边陲,荒原海天,四极八荒无所不至。他对当年知青的追踪,也延伸到了草原戈壁、窑洞土坡,贯注了他沉雄凛烈的诗风。在平原下乡的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毕竟知青的灵魂都是相通的。

旧日的所有,谁能轻描淡写

影子高长着,过去勾勒成画

丢不了铁青色的热烈

……

青春,蹉跎,劫后,辉煌,返城

城市空明,史诗已远

远了,高坡山林,大漠荒风

髓液掺着泥土,灵魂难逃

记忆即使岁月也不能夷为荒漠

当年还是一个乡间小屁孩儿的栋超,怎能如此深切地体察千千万万知青的迷茫却又担当、苦涩却又昂扬的心路历程?我想,这是一位诗者的人性使然。上次,我评论栋超的长诗《歌者·行者·悟者》时,谈到了诗中的形象思维;这次,读他的新作《岁月,沉重地走远——知青年代》,更看到了诗中的人性力量。人性,使诗人博古通今,将心比心,穿过时间的壁垒,越过空间的屏障,爱着那些知青的爱,痛着那些知青的痛,从而成为一个通灵的知音。

我下乡的平原,栋超出生的平原,是一个盛产红薯的地方,红薯已经成为一个乡情的标志物。所以栋超的那一段诗行,让我差点落泪。

雪,鹅毛般轻而又轻

佛不关情,地关情

雪大,仍遮不完沟沟坡坡

地上一块遗留的红薯

咀嚼后,情动山河

谢谢栋超,为了我的知青兄弟姐妹,谢谢你!

上一篇:夏风和畅2023第四届中国诗歌夏晚天津会场活动在天津大学成功举办 下一篇:屈原后裔屈金星盛赞—-广州是岭南诗路枢纽和中心

相关阅读

发表文章

最新评论

更多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友情提示: 登录后发表评论,可以直接从评论中的用户名进入您的个人空间,让更多网友认识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