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财富网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书画大观 > 作品展示 > 文章内容

中国诗笔——鹿邑天地人笔业

作者: 来源: 时间: 2015-02-14 阅读: 在线投稿

 

中国诗笔
                                                                                   
    大河之南,老子故里,有一刘氏笔庄世代以制笔为业,其祖刘寅乃制笔鼻祖秦将蒙恬文书。两千多年来,刘家将文化和诗意,道德和灵魂融入笔端,笔载青史。而今,刘氏毛笔六十六代传人刘好亮秉承祖训,继往开来,开办天地人笔业公司,所创“散卓一枝刘”誉满神州。他说,制笔如同铸剑和作诗,冶炼煅造的是中华风骨和民族脊梁。中国诗笔,如剑长啸;中国诗笔,如虹高扬。诚哉斯言,乃有是诗。
 
我用苍苍的毛竹
铸你脊梁
我用凛凛的狼毫
冶你锋芒
 
当我擎出狼毫
就如屈原抽出长铗
纵横捭阖
剑啸八荒
 
当我操起狼毫
就如曹操横起长槊
慨当以慷
谁主苍茫
 
当我祭起狼毫
就如李白倾覆酒缸
大河奔流
浩荡汉唐
 
当我掣出狼毫
就如东坡倒映月亮
大江东去
情湿梦裳
 
狼毫啊狼毫  这把凛凛的匕首
断然刺穿卑鄙肮脏
狼毫啊狼毫  这座倒立的灯塔
如何照亮光荣梦想


 

中国诗笔——鹿邑天地人笔业
 

毛笔作为文房四宝之首,溯本追源,后世皆尊秦朝大将蒙恬为制笔鼻祖,“蒙恬笔”第一代传人刘寅是其军中文书。高祖汉室,刘氏制笔那入宫廷专用。东汉建立,光武帝刘秀封侄子刘彦为“御笔王”,刘彦遂带子孙精研制笔技艺,世代传承,泽被后人。从古至今,刘氏后人传统制笔工艺绵延千载,被称为文化“活化石”,其制笔技艺炉火纯青而名扬天下。随着朝代更迭、族群繁衍、纸墨演进和文字书写风格的变化,江水分流花开百枝,制笔名艺、名师辈出。

豫东鹿邑乃道家鼻祖老子故里、道德真源,这里天宝物华,人文厚重,百业俱兴。据史制笔业既有“散卓”毛笔传世,考其渊源,汉帝尊老,刘氏御笔,代有名艺,大宋以降,绵延千载已传三十三世,为历代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所推崇。

    高帝五年(公元前201年),刘邦率部围项羽与苦(今鹿邑县),高帝六年(公元前200年),刘邦与亚将周兰会与赖乡(今鹿邑县太清宫);汉文帝、景帝尊奉道家思想,用老子的清净无为为治国方略,教民休养生息,史有“文景之治”。其时,已有刘氏族人鹿邑从事制笔技艺。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年),刘志先后派管霸、左悺来陈国苦县(今鹿邑县太清宫)督建老子祠,并命陈相边绍撰文镌立“老子祠碑记”,即用刘氏所制毛笔书写碑文。











































据传,唐末宋初道士——“睡仙”陈抟(鹿邑人)潜心道术,并擅书法,著述所用皆刘氏制笔,63岁时直至出家游历还不忘携笔相伴。宋朝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二十二日,真宗赵恒亲临真源(今鹿邑县,真宗后改称卫真)老君台、太清宫朝谒老子,使用刘氏后人刘迪精心制作的“散卓法”贡笔御题“明道宫”三字匾额,并御制御书篆额先天太后之赞之碑,史称“三御碑”,至今立于太清宫洞霄宫东,明道宫、太清宫于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加以保护。如今,在鹿邑、亳州一带及周边地区仍有宫廷御笔“散卓一枝刘”之美称。

 明清至民国,刘氏制笔后人创业足迹已遍全国,在各地开设笔庄或笔坊。较为著名的笔庄有:文林堂、文和堂、一言堂、积翠堂、一枝刘,并出现了一批制笔名师名艺,如世居鹿邑的刘道宜、刘秋文、刘同生、刘景泰、刘贵祥。解放前在鹿邑县城西关开有门店号“一枝刘”用宋朝流传的散卓法制作并经营毛笔,后因家事等变故歇业。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百业并举,散卓一枝刘笔业得以振兴,刘氏后人刘贵祥和刘景泰重振笔业,挖掘整理散卓制笔法。逐使这一技艺得以传承,散卓制作技艺2014年鹿邑县人民政府列为第三届非遗散卓毛笔小楷笔有鼠须笔、紫毫笔;大楷笔有真正三圈、广长对笔、八团笔等品种。

 

 在刘氏毛笔技艺中,把传统文化、历史、尊道贵德、修身齐家等意念融入到每一道工序,把没有生命的书写工具融入了活的灵魂和灵性。正是这种君子风度,才成就了散卓的名笔风彩。

刘永杰传承人为人处事纯真率直、诚实守信、温文尔雅。自幼跟随族中师傅刘贵祥学习制笔技术,深入发掘整理、继承发扬宋朝时流传下来的“散卓法”传统制作工艺,精研“三义、四德”,深得“制笔齐家、立德做人”之家祖真传。汲取全国名笔之长,在传统制笔工艺基础上进行技术革新,研制出了鼠须笔、紫毫笔等多个新品种,逐步发展成为享誉省内外。

鹿邑天地人笔业主要继承研发弘扬宋代以来流传的“散卓”制笔工艺。所谓散卓法,即是将精选熟软的笔毫散扎深在,使之卓然而立,逐渐趋向软熟,虚锋,散毫,既能多含墨,又能稳健富有弹性。据宋人沈括说:“古人以散笔作隶书,谓之散隶。”最初因毛笔是散扎而成,故称散卓笔。蔡襄云:“散卓笔,心长特佳耳。”因心长,故而笔锋短,且因毫健,写起字来精妙而适手。  

到了明清,制笔在工艺上不但讲究实用,而且更注意装饰。随着书画艺术的发展,作为工具的毛笔制作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明清两代精制华丽的毛笔,其中有一部分即是皇室的“御用笔”和官府用笔。制作的精美表现在笔头选毫极精,笔头捆扎出竹笋式,香盘式,兰花式,葫芦式等多种形式。笔头与副毫因毛色现出层层不同的色彩或锋淡而副毫渐浓,色变颇为美观。当时用毫有羊毫,紫毫(兔毫),狼毫,貂毫,猪鬃等不同性质的毛,并创新了毫制笔,即利用各种不同性能的毫互相搭配成中性的毫,使笔毫软而圆健,强劲有力,达到刚柔适中,经久耐用,挥洒自如和尖,齐,圆,健的要求。根据书法,绘画的需要,还创新出现了斗笔,联笔,提笔等写特大字的大型笔,以及蓄墨较多的长锋笔等新品种。

   “散卓一枝刘”毛笔制作具有独特一技“长做深栽”。别家笔头做到5公分,栽到笔杆内1.5公分,而刘家要栽到笔杆内3公分。这样一来,笔不光周身有力,而且笔杆内还有力,使用起来可达到力至笔端,意至笔端的境界。

   “散卓一枝刘”毛笔工艺取材严谨,选料精细。 常言道:“分毛如分金。“笔之所贵在于毫”,对笔料毛的产地、采集季节及部位均有严格要求。“一枝刘”毛笔制作规定一般技术员不可挑选毛质,必须由有多年制笔经验的老技师方可胜任。“选毫犹如选将兵,一类归属一类中。秃杂曲饶皆不用,撕开捋齐入砂锅中熏蒸。“刘氏艺人们有一套自己选料的经验,非江浙一带的山毛羊不能用,非山兔紫颖不能入小楷上品,非东北三省狼尾不得列狼毫精品,在筛选过程中毛料如秃峰、杂色、弯曲、细绕者皆弃之。如一支“紫毫笔”所用的兔毫,只能用野兔背脊上那一小撮弹力特佳的毛.每千只山兔仅有紫毫一两上下,故有“紫毫之价如金贵”之说。用不同种类的动物毛做成的毛笔有不同的性能,一般按毛的弹性分为三类:软毫、硬毫和兼毫。笔管料要有天然花纹,而且挺拔端直。山羊毛、山兔毛和竹笔管,均须在冬季采集,称为“三冬”。

   “散卓一枝刘”毛笔制作精细,主要工艺流程有:选毫--熏蒸—侵泡—掺毫—梳毛—散扎—成头等81道工艺,其工艺具有独特性。成品要具备“三义”、“四德”的追求: “三义”指精、纯、美。“精”指百余道工序的操作都一丝不苟;“纯”指选料严格细腻;“美”指笔头形、色及配合的笔管、刻书、装潢等高度完美统一。“四德”为“尖、齐、圆、健”。所谓尖,是指笔锋尖如锥状不开叉,利于点撇钩捺;齐是指笔毛垂直整齐,散开后顶端平齐无参差,使吸墨饱满,吐墨均匀;圆是指笔头浑圆匀称,不凹不凸,使书写圆转如意;健,是指笔毛健挺,不脱不败,书写时软硬适中,收放自如,富有弹性,收笔后笔头恢复锥状如初,且毛笔经久耐用。“四德”之中,尤以“圆、健”最为难得。其外饰,尤其是笔杆的装饰上更极为讲究,根据笔的形状和高、中、低档的要求配之,既美观又大方。

    天地人笔业制笔有一个祖传秘要,就是要求艺师做每一道工序都必须坐方凳而不能坐靠椅。这是祖传的规矩,不能更改。为什么不能坐靠椅呢?恐怕是坐靠椅因有所依,容易懒惰,没有坐方凳能使人聚精会神,不能聚精会神就不能把神融入笔端,就不能保证每道工序的质量,最终很难制出通神达意的好笔。至于如何久坐而不伤身体,而且能保证聚精会神,这里大有学门。刘氏口传相授的《坐功》歌诀说:坐如参悟气归田,行气运力两臂间。心手相应气使转,不是神仙胜神仙。这里面颇以苦为乐的味道。

    “天地人”毛笔生产历史悠久,品质优秀,被历代文人墨客视为文房上等佳品。历朝历代该制笔业都拉动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书画事业的繁荣昌盛。鹿邑天地人毛笔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研制和改进,现已开发出单支笔、礼品笔、书画用笔、学生用笔等120多个品种和规格,使毛笔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

莲蓬斗笔是鹿邑县天地人笔业有限公司的新款产品,在传统工艺上加以改进,别的笔是一支笔杆栽一个笔头,可莲蓬斗笔一支笔杆栽十七个笔头,行似莲花,此笔命名为“莲蓬笔头”。著名书法家萧诗寒先生用了此笔,甚觉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与众不同,随手提笔疾书:“笔精墨秒,人生一乐”。



 
上一篇:纯水无色诗集 《向来痴 从此醉》 下一篇:黑莲花

相关阅读

发表文章

最新评论

更多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友情提示: 登录后发表评论,可以直接从评论中的用户名进入您的个人空间,让更多网友认识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