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部《80后诗丛》出版:诗人访谈系列之八零篇
中国首部《80后诗丛》出版:诗人访谈系列之八零篇
回答:八零(80后诗人)《忧伤的南瓜》(河南文艺出版社 80后诗丛 2012.10)
提问:丁东亚(中原青年诗人联合会执行会长)
方式:电邮(郑州 宿州)
天气:郑州 晴 宿州 晴
如今诗丛出版泛滥的时代,你认为《80后诗丛》的出版有着怎样的意义?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说到一套丛书出版的意义,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影响,对我这样毫无预见性的作者来说,回答是困难的。一个作者将他的稿子从自个儿手中交出的那一刻,他就是一个等待者。当然会希望他所做的决定能带来积极影响。但是,其后的反响就不是他能决定的了。除了等待,他只能去忙别的事情。至于结果,意义及影响的形成,还有待于读者的阅读,难以贸然空想,尤其像对我这样首次集中将作品交到读者手里的写作者,他的内心是忐忑和矛盾的。如果非说它意义何在,那我说:这是我的第一本书,对我个人来说,意义自然是不同寻常的,它意味着各种可能,其中也包括一如“一颗石子丢进水里却不带来一丝涟漪”的状况。这很正常。
对于《80后诗丛》,作为一个入选者,你有什么样的看法?你觉得在一个诗歌被商业化的今天,自己的诗歌创作有着怎么样的价值?你对“80后”这个诗歌概念怎么看?你的诗歌有着怎么样的人文关爱呢?
在我的写作过程中,除了诗写过程本身,我通常是个“缺少看法”的人。作为入选者,我自然感到高兴,可是我想的可能更“多”些——除了享受过写一首的过程之外,这些文字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我会相信和尊重一部分读者的眼光。
至于一个诗人创作的价值,首先,不,唯一的评价对象只能是他自己!一首诗对作者来说有什么价值,那就是它的价值。至于将价值这一概念的外延扩大到“被商业化的今天”,不是我思考的方向。因为我虽身处这样的环境,却没有因为环境可能对我造成的侵入感到焦虑和担忧;对于诗歌价值的理解,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在丰富而涌动的内心漩涡里升降起伏,这就是书写价值所在。
对于“80”后这个概念,哈,这样的问题叫我如何回答?依然是“缺少看法”,你知道我的笔名就叫八零,这多少带着些反讽的意味。我对概念的东西不感兴趣,因而从不爱评价,怎么认为如何认为,那都是在简单地讨论一顶帽子是不是漂亮,而不是在关注这顶帽子戴在谁的头上会更漂亮更合适些。
我的诗歌的“人为关爱”应该由读者和评论者来评价。要让我自己说,恐怕会叫所有人失望:一个人的诗歌只遵照他的内心,当然顺带而来的结果是,他内心是什么样子,他的关爱就是什么样子。一个心如死水的写作者,他的“人为关爱”又哪里存在呢?
在诗歌写作的过程中,你是否受到外国诗歌的影响呢?你都受到了那些人的影响呢?你觉得中国诗歌在世界范围内有着怎样的地位?
当然会受到影响,这是分阶段的。一开始,我们读外国诗人作品,注意力往往受到表层东西的影响,比如词语等技术方面带来的引导。这是正常的。但是随着阅读或者说个人生活感受的深入,这种影响,开始变的模糊——这种模糊,对于发展中的写作而言,意义重大!就像你爱一个人,一开始你爱她的容貌和服饰装扮,但是,你爱的越深,就越会感到这远远不够。给我带来影响的诗人太多了,每个阶段也有所不同,是他们将我“拼凑”成今天的样子。但是,如果非要我列出一单名字的话,那将是十分复杂的事情。他们已沉淀在我心中。如果将之活生生的拎出来,那不过是些名词,而存放在内心或者诗意之中,它们才是有生命的。
我不太清楚中国诗歌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我这几年对外国诗歌阅读少多了,不那么集中了。倒是看到很多的国内诗人写出了相当分量的作品,这值得骄傲。这样的好作品,我不知道当今世界范围内有多少,但是在国内已可以读到很多,这是极了不起的事!借这个机会,我向那些本国写出杰作的同仁、师长们表达由衷的敬意!
中国诗人有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诗歌圈,你对这一现象怎么看待?你对中国的诗歌流派有着怎样的看法和认识?你觉得中国那些诗歌流派具有自己真正的特色,具体是什么?代表人物有哪些?
诗歌圈,也许它真的存在。这很正常,如果说它是一些更加“内向”“松散”些的圈子,我的好感就会变成由衷的尊重——当然,这话只是一个方面,因为确实存在少数极好的“圈子”,令我羡慕和向往。可太少。我看这类“表象通常大于其他”的概念的时候,态度一点都不尖锐,说我持“宽容”态度,也是合适的。它既然存在就让它存在吧。一个人的看法改变不了什么。空发议论的人太多了,吵闹的很。我喜欢清净。
中国哪些诗歌流派具有自己真正的特色,具体是什么,代表人物有哪些——这些问题,我没专门研究过,回答不出什么新意。从已有的文章中,就可以了解到答案。何况,我对更多挂以流派名号的事物,都带着些许怀疑,因而,缺少思考的动力。
在诗歌创作中,你是否有着自己的写作理念?有的话,是什么呢?你怎么看待诗歌批评对诗人的影响?你认为当代的诗歌评论界是一个怎样的群体?
写作理念?前几年,有人用它的“同义词”“诗观”来问我,我想了很久,只写了寥寥几笔,将之说成“写作的感想”,我看更适合我。不可否认,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写作理念”。可是我的看法更固执些:既然是理念,我想就应当是独特的,非同一般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的“理念”一点都不特别。
诗歌批评是重要的。可实话实话,我写到今天,几乎很少被正式评论过,不,也不全对,一些诗人毕竟多次对我进行过“口头”上的评价,这叫我受益匪浅。他们帮助了我,在精神上激励了我!当然,这些评价我的人,首先都是最优秀的诗人——我看重这些!再次强调:他们首先都是了不起的诗人!这种“点拨”式的“激励”式的评价,算不算诗歌批评呢?我一定把问题想简单了。但是这些对我而言,这是重要的!
当代诗歌评论界是个什么样的群体,我难以概括,我的态度并不鲜明。
诗的语言表现方法主要有比喻,起兴,借代,反衬,象征,通感,矛盾修饰,虚实组合等。 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修饰方法,它们都有助于诗情诗意的表现,你认为这些在新诗创作中它们的意义大不大?若有,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修饰、表现方法?那真是太多了。一大堆色香味俱全的菜。我真不知道这一顿,该“吃比喻”,还是“吃通感”,或者是别的。这是在问创作的手段吗?它们当然有意义。起码看起来,或者作为这顿饭的主人,你很容易向你的客人做出介绍:“这是象征味的韭菜炒鸡蛋,欢迎品尝!这是反衬法爆炒出的牛柳,欢迎动动筷子!”菜谱上写的清楚极了,做起来谈论起来很方便。可我不习惯这样,就一首诗而言,我通常处理的比较简单,有时候是烙馍卷葱丝再加上些自家制作的各类酱品;有时候是清炖排骨;当然,你也容易找到“比喻,起兴,借代,反衬,象征,通感,矛盾修饰”,它们更是佐料。对,是重要,但用不着刻意研究它们,它们能带来美味就可以了。如果我非得纠缠于“象征胡椒好”还是“通感胡椒好”,那么我就没工夫和心情做菜了。
你看,我还是一不小心,又讨论了这样的问题。客人都等急了。
对于民刊盛行的年代,你觉得它们对诗人有着怎样的积极作用?你对那些民刊印象较为认可?浅谈下你对民刊的认识和看法?
作用非常积极。首先——还是谈吃吧——它为你提供了饭桌。其次,有了饭桌之后,你就可以同时在上面摆上酒啊什么的,你就可以觥筹交错、天南地北地自在交谈,总比一个人端着饭盒站在街边吃要舒心吧?但是必须说明,有了饭桌也不一定就能吃的十分开心,毕竟端上的菜是不同的,桌子本身所带来的愉悦感也是不同的。好在,办民刊的人比桌子有思想,因此,这一切都不是被动的。我现在拥有不少一流的民刊,我以拥有它们、因上面刊登了我的作品而骄傲。我要向优秀民刊的编选制作者们致敬!
你对诗歌奖有何看法?你觉得官方的诗歌奖和民间的诗歌奖有着怎样的区别?你觉得自己的诗歌创作需要一个诗歌奖来证明吗?
诗歌奖也是好的。这是积极心态下做出的判断。起码部分好诗人可以得到能与他们写作本身相称的激励。可是我看待事情,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甚乐观。这样说也是有前提的。要看是什么人设立的,这就表明了它的可信度和影响力,比如《赶路》论坛的御鼎诗歌奖等。民间,自然会更包容些,但是民间往往过于庞杂,又不值得全部相信。必须注意的另外一点是,在过程中谈及这个问题,也许更加客观。因为有些不错的奖,也可能丧失它应有的宝贵特性,一些默默无闻的奖却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关键在在于人,不妥协是困难的,却是最为宝贵的。
啊,回答到现在,我觉得这些问题设置的角度,似乎不太适合我。这么说绝没有不尊重提问者的意思。我想这些问题都可以引起有意思的辩论,具有“常规性”和“普遍性”。我还是喜欢更加细致的提问。很高兴接受这次访谈。我代表我自己向所有为该《丛书》辛劳的朋友表示感谢!
策划:中原青年诗人联合会 北京基石盛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回答:八零(80后诗人)《忧伤的南瓜》(河南文艺出版社 80后诗丛 2012.10)
提问:丁东亚(中原青年诗人联合会执行会长)
方式:电邮(郑州 宿州)
天气:郑州 晴 宿州 晴
如今诗丛出版泛滥的时代,你认为《80后诗丛》的出版有着怎样的意义?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说到一套丛书出版的意义,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影响,对我这样毫无预见性的作者来说,回答是困难的。一个作者将他的稿子从自个儿手中交出的那一刻,他就是一个等待者。当然会希望他所做的决定能带来积极影响。但是,其后的反响就不是他能决定的了。除了等待,他只能去忙别的事情。至于结果,意义及影响的形成,还有待于读者的阅读,难以贸然空想,尤其像对我这样首次集中将作品交到读者手里的写作者,他的内心是忐忑和矛盾的。如果非说它意义何在,那我说:这是我的第一本书,对我个人来说,意义自然是不同寻常的,它意味着各种可能,其中也包括一如“一颗石子丢进水里却不带来一丝涟漪”的状况。这很正常。
对于《80后诗丛》,作为一个入选者,你有什么样的看法?你觉得在一个诗歌被商业化的今天,自己的诗歌创作有着怎么样的价值?你对“80后”这个诗歌概念怎么看?你的诗歌有着怎么样的人文关爱呢?
在我的写作过程中,除了诗写过程本身,我通常是个“缺少看法”的人。作为入选者,我自然感到高兴,可是我想的可能更“多”些——除了享受过写一首的过程之外,这些文字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我会相信和尊重一部分读者的眼光。
至于一个诗人创作的价值,首先,不,唯一的评价对象只能是他自己!一首诗对作者来说有什么价值,那就是它的价值。至于将价值这一概念的外延扩大到“被商业化的今天”,不是我思考的方向。因为我虽身处这样的环境,却没有因为环境可能对我造成的侵入感到焦虑和担忧;对于诗歌价值的理解,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在丰富而涌动的内心漩涡里升降起伏,这就是书写价值所在。
对于“80”后这个概念,哈,这样的问题叫我如何回答?依然是“缺少看法”,你知道我的笔名就叫八零,这多少带着些反讽的意味。我对概念的东西不感兴趣,因而从不爱评价,怎么认为如何认为,那都是在简单地讨论一顶帽子是不是漂亮,而不是在关注这顶帽子戴在谁的头上会更漂亮更合适些。
我的诗歌的“人为关爱”应该由读者和评论者来评价。要让我自己说,恐怕会叫所有人失望:一个人的诗歌只遵照他的内心,当然顺带而来的结果是,他内心是什么样子,他的关爱就是什么样子。一个心如死水的写作者,他的“人为关爱”又哪里存在呢?
在诗歌写作的过程中,你是否受到外国诗歌的影响呢?你都受到了那些人的影响呢?你觉得中国诗歌在世界范围内有着怎样的地位?
当然会受到影响,这是分阶段的。一开始,我们读外国诗人作品,注意力往往受到表层东西的影响,比如词语等技术方面带来的引导。这是正常的。但是随着阅读或者说个人生活感受的深入,这种影响,开始变的模糊——这种模糊,对于发展中的写作而言,意义重大!就像你爱一个人,一开始你爱她的容貌和服饰装扮,但是,你爱的越深,就越会感到这远远不够。给我带来影响的诗人太多了,每个阶段也有所不同,是他们将我“拼凑”成今天的样子。但是,如果非要我列出一单名字的话,那将是十分复杂的事情。他们已沉淀在我心中。如果将之活生生的拎出来,那不过是些名词,而存放在内心或者诗意之中,它们才是有生命的。
我不太清楚中国诗歌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我这几年对外国诗歌阅读少多了,不那么集中了。倒是看到很多的国内诗人写出了相当分量的作品,这值得骄傲。这样的好作品,我不知道当今世界范围内有多少,但是在国内已可以读到很多,这是极了不起的事!借这个机会,我向那些本国写出杰作的同仁、师长们表达由衷的敬意!
中国诗人有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诗歌圈,你对这一现象怎么看待?你对中国的诗歌流派有着怎样的看法和认识?你觉得中国那些诗歌流派具有自己真正的特色,具体是什么?代表人物有哪些?
诗歌圈,也许它真的存在。这很正常,如果说它是一些更加“内向”“松散”些的圈子,我的好感就会变成由衷的尊重——当然,这话只是一个方面,因为确实存在少数极好的“圈子”,令我羡慕和向往。可太少。我看这类“表象通常大于其他”的概念的时候,态度一点都不尖锐,说我持“宽容”态度,也是合适的。它既然存在就让它存在吧。一个人的看法改变不了什么。空发议论的人太多了,吵闹的很。我喜欢清净。
中国哪些诗歌流派具有自己真正的特色,具体是什么,代表人物有哪些——这些问题,我没专门研究过,回答不出什么新意。从已有的文章中,就可以了解到答案。何况,我对更多挂以流派名号的事物,都带着些许怀疑,因而,缺少思考的动力。
在诗歌创作中,你是否有着自己的写作理念?有的话,是什么呢?你怎么看待诗歌批评对诗人的影响?你认为当代的诗歌评论界是一个怎样的群体?
写作理念?前几年,有人用它的“同义词”“诗观”来问我,我想了很久,只写了寥寥几笔,将之说成“写作的感想”,我看更适合我。不可否认,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写作理念”。可是我的看法更固执些:既然是理念,我想就应当是独特的,非同一般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的“理念”一点都不特别。
诗歌批评是重要的。可实话实话,我写到今天,几乎很少被正式评论过,不,也不全对,一些诗人毕竟多次对我进行过“口头”上的评价,这叫我受益匪浅。他们帮助了我,在精神上激励了我!当然,这些评价我的人,首先都是最优秀的诗人——我看重这些!再次强调:他们首先都是了不起的诗人!这种“点拨”式的“激励”式的评价,算不算诗歌批评呢?我一定把问题想简单了。但是这些对我而言,这是重要的!
当代诗歌评论界是个什么样的群体,我难以概括,我的态度并不鲜明。
诗的语言表现方法主要有比喻,起兴,借代,反衬,象征,通感,矛盾修饰,虚实组合等。 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修饰方法,它们都有助于诗情诗意的表现,你认为这些在新诗创作中它们的意义大不大?若有,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修饰、表现方法?那真是太多了。一大堆色香味俱全的菜。我真不知道这一顿,该“吃比喻”,还是“吃通感”,或者是别的。这是在问创作的手段吗?它们当然有意义。起码看起来,或者作为这顿饭的主人,你很容易向你的客人做出介绍:“这是象征味的韭菜炒鸡蛋,欢迎品尝!这是反衬法爆炒出的牛柳,欢迎动动筷子!”菜谱上写的清楚极了,做起来谈论起来很方便。可我不习惯这样,就一首诗而言,我通常处理的比较简单,有时候是烙馍卷葱丝再加上些自家制作的各类酱品;有时候是清炖排骨;当然,你也容易找到“比喻,起兴,借代,反衬,象征,通感,矛盾修饰”,它们更是佐料。对,是重要,但用不着刻意研究它们,它们能带来美味就可以了。如果我非得纠缠于“象征胡椒好”还是“通感胡椒好”,那么我就没工夫和心情做菜了。
你看,我还是一不小心,又讨论了这样的问题。客人都等急了。
对于民刊盛行的年代,你觉得它们对诗人有着怎样的积极作用?你对那些民刊印象较为认可?浅谈下你对民刊的认识和看法?
作用非常积极。首先——还是谈吃吧——它为你提供了饭桌。其次,有了饭桌之后,你就可以同时在上面摆上酒啊什么的,你就可以觥筹交错、天南地北地自在交谈,总比一个人端着饭盒站在街边吃要舒心吧?但是必须说明,有了饭桌也不一定就能吃的十分开心,毕竟端上的菜是不同的,桌子本身所带来的愉悦感也是不同的。好在,办民刊的人比桌子有思想,因此,这一切都不是被动的。我现在拥有不少一流的民刊,我以拥有它们、因上面刊登了我的作品而骄傲。我要向优秀民刊的编选制作者们致敬!
你对诗歌奖有何看法?你觉得官方的诗歌奖和民间的诗歌奖有着怎样的区别?你觉得自己的诗歌创作需要一个诗歌奖来证明吗?
诗歌奖也是好的。这是积极心态下做出的判断。起码部分好诗人可以得到能与他们写作本身相称的激励。可是我看待事情,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甚乐观。这样说也是有前提的。要看是什么人设立的,这就表明了它的可信度和影响力,比如《赶路》论坛的御鼎诗歌奖等。民间,自然会更包容些,但是民间往往过于庞杂,又不值得全部相信。必须注意的另外一点是,在过程中谈及这个问题,也许更加客观。因为有些不错的奖,也可能丧失它应有的宝贵特性,一些默默无闻的奖却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关键在在于人,不妥协是困难的,却是最为宝贵的。
啊,回答到现在,我觉得这些问题设置的角度,似乎不太适合我。这么说绝没有不尊重提问者的意思。我想这些问题都可以引起有意思的辩论,具有“常规性”和“普遍性”。我还是喜欢更加细致的提问。很高兴接受这次访谈。我代表我自己向所有为该《丛书》辛劳的朋友表示感谢!
策划:中原青年诗人联合会 北京基石盛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相关阅读
友情提示: 登录后发表评论,可以直接从评论中的用户名进入您的个人空间,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最新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