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通稿(请转):诗人屈金星批中国主流诗坛“一地鸡毛”
时间:2015-06-02 11:05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屈金星诗歌辞赋集》日前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全国热销。6月1日,中新社播发通稿,引起极大反响。敬请转发。从今天起,我们将通过微信推送书中作品。今天是第一期。中新社通稿:诗人屈金星批中国主流诗坛“一地鸡毛”2015年06月01日 22: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6月1日电 (记者 应妮)由著名诗人余光中题写书名的《屈金星诗歌辞赋集》日前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作者在序言中批当下主流诗坛“一地鸡毛”! 书中收录余光中为作者题词“继高阳遗风”,也收录了诗人汪国真生前的最后一篇近五千字的序文《青铜与黄河的交响》。 屈金星在《中国新诗路在何方》万言代序中批当下主流诗坛:一地鸡毛!一地秽痰!一塌糊涂!同时,文章直陈当下国内新诗创作的六大病症:一是文化自卑,精神阳痿;二是历史虚无,时代疏离;三是故弄玄虚,审丑横行;四是远离抒情,韵律缺失;五是颠覆英雄,诋毁崇高;六是皇帝新装,自欺欺人。屈金星坦言,自己观点难免偏激,但目的是推动中国新诗更好发展。 著名诗评家吴思敬评价,对于时下中国新诗,屈金星是叛逆者重建者;对于中国传统诗歌,屈金星是继承者回归者。叛逆和回归的冲突体现出别样的中国审美。 著名诗评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谭五昌认为,屈金星是文坛为数不多的“三只手”。他右手写诗,《煤啊,我的情人我的黑姑娘》经瞿弦和朗诵多次亮相中央电视台荧屏;左手作赋,《小浪底赋》立巨碑于黄河小浪底大坝;第三只手,策划了中国诗歌春节联欢晚会。 屈金星系屈原后裔,2015中国首届诗歌春晚发起人、总策划,是近年来比较活跃的青年诗人、辞赋家。2014年,他主策划发起“中国(开封)宋韵端午诗会暨寻根中原——余光中、汪国真诗歌之旅”。据悉,作者将在端午前夕重走屈原诗歌辞赋之旅,并在全国开展讲座和签售。
中新网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5/06-01/7314933.shtml 人民网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5/0601/c172318-27088087.html 凤凰网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601/13747308_0.shtml 搜狐网http://mt.sohu.com/20150601/n414242380.shtml 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o/2015-06-01/223931901322.shtml
购书热线窦先生13811590887 附:中国新诗路在何方?(序一)——写在中国新诗百年之际 屈金星 端午将至,诗意飞扬。遥想昔年,无限沧桑。 2014端午前夕,海峡两岸著名诗人余光中、汪国真、绿蒂、屈金星一行应邀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回梦大河•寻根中原”诗歌文化之旅。 一行四人先在大河之南八朝古都开封举办中国(开封)宋韵端午诗会,诗祭诗祖屈原;旋赴杜甫故里,拜谒诗圣;又把酒河图洛书发源地,缅怀中华始祖伏羲;再登老君山,问道老子;复临伊洛,瞻仰龙门。 端午节当日,一行四人合影龙门。海峡两岸代表性诗人在此具有象征意义的地点完成诗意集结。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的是沧桑的卢舍那大佛。卢舍那是什么?是人类文明的诗意呈现!是东方文明的诗意地标!是中华文明的诗意光芒!面对卢舍那大佛,余光中赞叹不已,闻知武则天在龙门赛诗赐袍雅事,欣然题写“龙门诗会”。 回台后,86岁高龄的余光中激情难抑,挥笔写就百行长诗《卢舍那》,回赠屈金星盛情邀约。诗中流露出对中华文明的热爱和赞美:“可惜我来迟了/迟来了足足十五个世纪”。2015年4月17日,《光明日报》首发此诗。诗意一时烂漫海峡两岸。 然噩耗突来,晴天霹雳。2015年4月26日凌晨,著名诗人汪国真逝世。一时间,这个爆炸性新闻迅速在互联网上传播开来。为他做生前最后一期专访的河南电视台《人物会客厅》总制片人赵迅向笔者求证真相确认后,在电话里当场哽咽。随即,全国各地的读者自发组织的追思会、朗诵会达数十场,至今不绝。新华出版社新出版的汪国真诗集3天加印两次。25年后,神州再现“汪国真热”。 是日上午,北京大学举办上百名主流诗人、评论家参加的诗歌高层论坛。汪国真逝世的消息传来,与会的诗人、评论家普遍缄默,没有人想起他,没有人愿意谈论他。面对记者的采访,一位著名诗人称,汪国真的诗全部是假诗! 同样的事件为什么会遭遇冰火两重天?在笔者看来,这注定成为中国新诗史上的一个象征性事件。 往事越百年。1916年,北京大学教授、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胡适创作了第一首新诗《两只蝴蝶》(刊发于1917年《新青年》)。由此迄今,中国新诗整整百年。 今天,沉寂20多年之后,缪斯挽着伊妹儿,正在神州大地上谱写一个诗意的传奇。2015首届中国诗歌春节联欢晚会、2015世界华语诗歌元宵晚会、广东观音山端午诗会异彩纷呈。微信“为你读诗”、诗歌朗诵、诗歌音乐会等各种各样的诗歌活动令人目不暇接。诗歌重新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新的诗歌热惊涛拍岸。 与此同时,读者严重诟病后现代派、口水诗、废话体、垃圾体等诗歌流派。著名诗评家谢冕也曾发出了:“诗是否正离我而去?”的困惑。著名诗人丘树宏撰文大声疾呼:“中国新诗照这样走下去,将会走进死胡同,甚至走向崩溃的边缘。中国新诗,确实到了需要清醒的时候了!” 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我们不禁要问中国新诗路在何方? 讨论当下中国新诗,必须将其放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演进的恢弘的坐标系下审视,唯有此,才能看清她从哪里来,她到哪里去。 毫无疑问,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主干之一。中国诗歌是中华文明的诗意呈现。中国诗歌历史之悠久,诗人之众多,佳作之丰富,堪称世界上最重要的诗歌大国之一。诗歌的大河从《诗经》、《楚辞》一直奔流到今天。诗歌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光芒。 近百年前,狂飙突进的新文化运动颠覆了中国文化传统。新文化运动在吹响中国现代化号角的同时,也敲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丧钟。与此相应,中国新诗应运而生。一百年来,中国新诗高擎着新文化的大纛,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成就卓然。和新文化一样,新诗的背景是西方文化。从一诞生开始,中国新诗就带着浓浓的“洋”味,是西化的产物。 毋庸讳言,新文化运动不可磨灭,然而,以今天的眼光审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颠覆过于严重。一言以蔽之,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当时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罹患“癌症”,然而,一百年的实践表明,当时中国传统文化不过是患了一次超级重感冒。这是一次严重的误诊!和新文化运动一样,中国新诗矫枉过正,对中国的古典诗词批判抛弃过多,继承不足。中国新诗和中国古典诗词之间始终隔着一条鸿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