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圆桌会:艾青诗歌与时代精神【金华日报5月7日整版】
时间:2021-05-08 23:34 来源:未知 作者:文化财富网 点击:次
![]() 聆听土地诗意的呼唤,就到金东去◎吉狄马加 自1996年5月至今,我曾先后五次去过金华。每次去金华,都因为艾青,准确地说,是与艾青有关。艾青故里傅村镇畈田蒋村乡亲们那一张张真诚和敞亮的笑脸,那一双双闪烁着智慧的明亮的眼睛,那亲切、和蔼、沉稳的乡音(艾青的言谈举止,就带着这些气质。当我第一次听到畈田蒋村人说话时,仿佛艾青就在面前,仿佛回到艾青生前与我促膝长谈时的情境,我便不自觉地沉浸在那厚重的乡音里……)。从此回到北京以后,或出差在外,只要谈到艾青,谈到诗歌,我都会想到这块养育了伟大诗人的土地,因为我知道一个诗人与他成长的土地的关系是何等的重要。 20年前,金东区设立。无论是金华县还是金东区,无论岁月更迭和境迁,无论物是人非还是离合,这块艾青含泪凝望着的土地,因为艾青的诗而让无数的人记住金华、金东,甚至记得在中国的版图上,有一个没有被标出的叫做畈田蒋的地方。 毫无疑问,金华、金东,是全世界每一个角落的诗人和爱诗的人,向中国诗歌致敬的坐标。 以《我爱这土地》命名这本诗集,本身就是对艾青的致敬。诗集中的作品,上篇是来自2020年7月至8月期间,艾青家乡金东为纪念自己的儿子、人民诗人艾青诞辰110周年,迎接金东设区20周年而邀请的40余位享誉全国的著名、知名作家、诗人到金东采风后的悉心、精心力作;下篇是选自为弘扬艾青的时代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而面向全国以“我爱这土地”为主题的原创诗歌征文征集到的作品,这些作品的作者是来自全国各个省份,来自各行各业的业余诗人。他们以独特的视阈和笔触、对艾青的无限崇敬和对金东的向往、祝福,写下了饱含深情的不逊于名家的隽永诗篇。 在一行行诗句中,我们读到的,是艾青的眼神,艾青的乡音,艾青的脊梁,艾青的那颗跳跃在家国大地上的火热的心。你会看到艾青曾呼唤的黎明,他曾触摸的阳光,你会遇到把“大善、大爱,都顺着乳汁融汇进那孩子的每一根血管”的大堰河,你会站在艾青曾踟蹰的布着青苔的院落里,你可以用你的指尖忆起艾青曾抚摸过的老屋的窗棂…… 艾青曾说:“叫一个生活在这年代的忠实的灵魂不忧郁,这有如叫一个辗转在泥色的梦里的农夫不忧郁,是一样地属于天真的一种奢望。”艾青的诗中羼杂的忧郁,是源于他对生命的无比的眷注与尊重。然而艾青更是对未来充满希冀和祈盼的,一如《黎明的通知》,“请他们用虔诚的眼睛凝视天边/我将给所有期待我的以最慈惠的光辉/趁这夜已快完了,请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就要来了”。他带给人们的憧憬,光明而有力量。 北京的春天,一直有着自己的个性,时而冷雨淋透初醒的大地,时而黄沙涂抹初绽的花蕾,让人们的心绪也时而沉静清冷,时而浮躁无奈。而手中的这本《我爱这土地》,让我的目光从京城湍急的车流和肆意纷飞的飘絮中,抵达青山碧水的如画江南,那是艾青的故土,那是今日的金东。 由此,我相信,二十岁的金东,这方曾孕育了艾青等一代文豪的神圣土地,这充满活力且以人文富区作为战略中枢的热土,艾青的乡亲,正踏着诗歌,唱响奋进在新时代的恢宏乐章。 这本《我爱这土地》,散发着土地的诗意,向我们发出了春天的呼唤! (作者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 一场圆桌会:艾青诗歌与时代精神记者 章果果/文 通讯员 赵思然 王洢菲/摄 “我们的诗神是驾着纯金的三轮马车,在生活的旷野上驰骋的。那三个轮子,闪射着同等的光芒,以同样庄严的隆隆声震响着的,就是真、善、美。”25年前的5月5日,艾青驾着三个轮子的金色马车离我们而去。25年后的5月5日,一系列具有非常意义的纪念活动在家乡举行。上午,以其名字命名的艾青诗歌奖启动;下午,浙师大举行了一场“艾青诗歌与时代精神”圆桌会。 圆桌会由中国诗歌学会、金东区政府、浙师大共同举办。与会人员身份各不相同,有诗歌理论家,有学者教授,有诗人,有艾青“亲友团”,相同的是,大家都在艾青的诗歌中领受过金色光芒,感受到庄严的隆隆震响的真善美。大家对于艾青的热爱与崇敬,全然发自内心。 “艾青就像李白、白居易一样,已经成为中国诗歌传统的一部分” 在座中最年长的晓雪老师,86岁了,“从小受到艾青诗歌的哺育”,研究艾青65年,至今未停歇。去年,他应约写了纪念艾青诞辰110周年的文章《中国新诗史上伟大而独特的诗人》,在《文艺报》上刊发。在他眼里,艾青仍然在微笑着,从未离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