嫘祖故里河南西平唱响“丰收谣”
河南省西平县委书记李全喜(左一)、县长侯公涛(左二)等在麦收现场查看小麦收成。
本网讯 “醉美西平县,有麦又有面;最强西平县,有水又有剑......”麦收时节,一首朗朗上口,质朴清新的“丰收谣”在嫘祖故里河南西平县城乡田间地头传唱,并通过互联网传播出去,为全国的小麦丰收增添一抹诗意喜庆色彩----“丰收谣”写出了农民丰收的心声。
一时间,收麦的农民唱,妇女唱,甚至少年儿童也传唱。大家纷纷通过微信朋友圈、微信群、抖音、视频号转发,引起了在京西平籍同乡的关注转发。这首“丰收谣”简直成了麦收时节流行歌谣,不仅风靡嫘祖故里,还波及在京的西平甚至河南老乡。
河南省西平县委书记李全喜(左)、县长侯公涛(右)出席西平县老王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举行小麦机收开镰仪式。
一首短短的“丰收谣”为何引起如此反响?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民族节庆委员会委员、历史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高有鹏教授说,这首“丰收谣”看似简单,其实内涵丰富。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西平在历史上很多时期都有彪炳青史的壮举。西平是嫘祖故里。众所周知,嫘祖是黄帝正妃,被尊为中华民族之母。嫘祖发明的蚕桑丝绸都是农耕文明的重要标志。春秋战国时期,西平冶炉城是中国重要冶铁中心,是冷兵器时代重要的兵工厂,历史名剑棠溪宝剑等出自西平。西平有丝绸蚕桑,有冶铁铸剑等推动中华乃至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今天,包括西平在内的河南是全国的重要粮仓,是面袋子,大厨房,何等重要!这首民谣深刻地反映了这些,意义大于其本身。至于说作品的词句、平仄、音韵......倒在其次。
河南省西平县领导在麦收现场。
北京西平籍诗人、辞赋家、中国诗歌春晚总导演屈金星说,这篇作品与其说是诗,毋宁说民谣、民歌。自古诗和歌,诗和民谣,诗和民歌不分家。《诗经》、《楚辞》莫不如此。周朝还没有没有现代意义的“记者”,政府派出采诗官,手持木铎,到民间采集民歌、民谣,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诗经》中大部分诗歌都出于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认为这首“丰收谣”,是当代一首来自民间的“国风”。诗里流露出农民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通过新闻注意到,西平县委书记李全喜,县长侯公涛等领导出席西平县老王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举行小麦机收开镰仪式。西平县委书记李全喜宣布开镰,拉开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西平小麦”集中收获的序幕。好事成双。今夏嫘祖故里河南西平、黄帝故里河南新郑小麦都大丰收,而且整个“中原粮仓”河南小麦大丰收,全国小麦普遍丰收。当中国人自己的饭碗盛满自己的汗水浇灌的丰收的粮食,还有什么能难倒历经5000年沧桑的中华民族?当此之际,在抗疫背景下,嫘祖故里的田间地头传唱“丰收谣”,此举何等具有象征意义!一首短短的民谣,折射的是中央一揽子惠农政策的落实,折射的是抗疫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筹,折射的是中国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底气勇气!
西平籍北京河南经济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宋平说,我在微信群里看到这首《嫘祖故里丰收谣》,知道故乡小麦大丰收,感到很亲切,很振奋,第一时间转发给在京的河南老乡,老乡们也纷纷转发。对于诗歌我是门外汉,读来让我想到小时候的民谣、摇篮曲。但从经济角度讲,这首歌谣写了西平的小麦、面粉、宝剑、美酒......等产业,很好记,很幽默,很接地气,很有传播力。这首丰收谣,给故乡西平免费做了一百万的免费广告。“要想活一百,就吃西平麦;想活九十九,就喝西平酒。”把老家写得多好啊!西平、驻马店、河南是中国小麦主产区之一,是中原粮仓,是面袋子啊!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粮食关系饭碗,关系国计民生啊!
北京《时代•中国之声》期刋编辑部主任邵建军说,《嫘祖故里丰收谣》语句淳朴,情感醉人,既源于生活,保持了生活的纯真,又高于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如“吃了西平的麦和面,身体越来越强健;喝了西平水和酒,每人能活一百一十九。”看似简单,其实写的是西平的农业以及美酒等衍生产业,康养产业等。寥寥数语,幽默风趣,将大美西平勾勒得一览无遗。静听着这接地气的歌谣,默诵着这感人肺腑的佳句,真想马上动身前往西平一饱眼福。不——临走,我还要把西平打包带走!这,也许就是这首歌谣的震撼力所在吧!
就职于西平的全国十佳青年诗人田春雨说:“下大了,麦罢了,谷子蜀黍长大了。”“杀小鸡,烙油馍,不吃不吃再饶个。"看到《嫘祖故里丰收谣》,我想起了小时候耳熟能详的民谣《麦罢了》,这些谣曲同样饱含着庆祝丰收的喜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短短十六行,道出了嫘祖故里西平县鲜明的地域文化和特色产业,概而言之,就是西平的嫘祖文化、冶铁文化及西平小麦和酒产业。嫘祖文化,柔韧而弹性,植桑养蚕、缫丝制衣,开启了农耕文明、丝路文明;冶铁铸剑文化,坚强且侠义,冷兵器时代的兵工重镇,可谓之工业文明的兴盛。全国地理标志品牌"西平小麦""十九"连丰,为粮食安全作出了西平贡献。豫坡酒、棠河酒一位于老王坡农场产粮示范区,主打绿色食品;一位于山青水秀的九女山下,依托于传统文化,两者各具特色,美美与共。或许正是在这种刚柔并济的文化氛围中,在西平小麦西平水的滋养下,在西平酒文化的熏陶里,西平县的百岁老人达100多人,各项指标不仅符合、甚至超出了中国长寿之乡的申报要求,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长寿之乡。
中国诗歌春晚撰稿刘知白说,这是一首充满泥土气息,易于传唱的的农民的歌谣。从本质上来说,我们本来就是一个农民。朴实是农民最深沉的表达。从首诗里能看到金浪滚滚的麦田,看到绿宝石样的青纱帐,看到纵横的阡陌田塍;能嗅到潕水(小洪河)、嫘祖河、棠溪河、淤泥河上氤氲的豫坡酒、棠河酒的芳香!这一切都源于作者深入到田间地头的体验。只有你贴近这厚重朴实的大地,才能感受到庄稼对大地的一往情深,才能感受到一茬茬的庄稼对大地奉献的无怨无悔!诚如艾青在《我爱这土地》里写的:“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嫘祖文化研究学者陈伏生说,以往我们研究嫘祖更多从丝绸角度研究的,其实,丝绸蚕桑和庄稼农业是一体。《嫘祖故里丰收谣》写出了丝绸西平之外的粮食西平、美酒西平,启迪我进一步打开嫘祖研究的新窗口。西平有民歌的传统。我们小时候听过西平民歌:“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三两岁啊,死了娘啊。跟着爹爹还好过啊,就怕爹爹娶后娘......”悲凉的韵调属于过去旧时代,而《嫘祖故里丰收谣》写出了今天西平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恐怕,这也是全国人民的心声吧。
据悉,西平有很好的诗歌传统。在这块孕育嫘祖的土地上,曾经孕育了新诗大家于赓虞等优秀诗人。近年来,西平连续举办了七届中华母亲颂朗诵会,以诗歌讴歌嫘祖和大美西平,赢得广泛好评。
(文/王长征、于小高、王永明、周步,摄影/崔宝轩)
附《嫘祖故里丰收谣》
醉美西平县
有麦又有面
最强西平县
有水又有剑
有水能酿酒
有面吃不厌
手拿西平剑
身体倍康健
要想活一百
就吃西平麦
想活九十九
就喝西平酒
吃了西平的麦和面
身体越来越强健
喝了西平水和酒
每人能活一百一十九
(作者:何东)
注释:
1、西平:西平县隶属河南省驻马店市,地处河南省中南部。西平历史悠久,风景秀丽。西平古为柏皇氏遗族封地。西平是黄帝正妃、中华之母――蚕神嫘祖的故乡,中国冶铁文化的发祥地,被国家命名为嫘祖文化之乡和冶铁铸剑文化之乡。
2、麦:西平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被称为“豫南粮仓”。小麦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108万亩以上,高标准农田3.1万亩。平均亩产1200斤左右,所产优质小麦备受欢迎。
3、面:除盛产小麦外,西平还盛产玉米、红薯、大豆、高粱、芝麻等秋作物。小麦面、杂粮面广受市场欢迎。
4、水:西平境内河道密布,主要河流有小洪河(《水经注》上记载西平县境内潕水现在人们习惯上称之为小洪河)、棠溪河、嫘祖河、淤泥河、谭山水库等。
5、剑:指的是历史十大名剑之首棠溪宝剑。西平冶炉城系战国冶铁中心。
6、酒:粮好酒好。西平名酒主要有产自老王坡农场的豫坡老基酒和产自西邻嫘祖故里,南靠战国冶铁中心的棠河酒。
最新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