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财富网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书画大观 > 名家推荐 > 文章内容

洛夫先生名作《血的再版》及其获奖感言

作者: 洛夫 来源: Admin5 时间: 2018-06-20 阅读: 在线投稿

洛夫先生名作《血的再版》
及其获奖感言


【编者按】:今日收到洛夫先生的长子莫凡发来的台湾中国时报登载的洛夫先生的名作《血的再版》及洛夫先生在1983年凭此诗获得第五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叙事诗推荐奖时的获奖感言。莫凡先生介绍说,“当年我读完诗作之后,泣不成声,难以自已,毕竟这是三代亲人的血脉家书,亦是上世纪大时代的人伦悲歌。如今父亲也已仙去,独留我暗自神伤,情难割舍。”  确实,《血的再版》是一首情感上感人肺腑,诗艺上炉火纯青的诗歌佳作,是洛夫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我当即决定把这首经典佳作分享给众位诗友和诗歌爱好者。诗歌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衷心地感谢洛老的诗歌和莫凡先生。

——刘雅阁 2018.6.19

 


血的再版
——悼亡母诗


洛夫



读过
一再默诵过的
你那闪光的

用黄金薄片打造的封面
昨日
你被风翻到七十七页
便停住了
且成为海内外的孤本
而你的血
又在我血中铸成了新字
在我的肉中
再版
四月,谷雨初降
暮色沉沉中
香港的长途电话
轰然传来
一声天崩地裂的炸响
说你已走了,不再等我
母亲
我忍住不哭
我紧紧抓起一把泥土
我知道,此刻
你已在我的掌心了
且渐渐渗入我的脉管
我的脊骨
我忍住不哭
独自藏身在书房中
沉静地
坐着看落日从窗口蹑足走过
黄昏又一次来临
余辉犹温
室内
慢火在熬着一锅哀恸
我拉起窗帘
夜急速而降
赶来为我缝制一袭黑衫
母亲
我真的不曾哭泣
只痴痴地望着一面镜子
望着
镜面上悬着的
泪滴
三十年后才流到唇边
我垂首无言
如大风过后偃伏的蓟草
默念着你--
母亲
记忆如一把锐利的刀子
刃锋所及
你在血中见到我
我在肉中见到你
一切的爱与死
欲念与寂灭
苦藤一般无尽无止的纠缠
都从一根脐带开始
就那么
生生世世
环绕成一只千丝不绝的

我是其中的蛹
当破蚕而出
带着满身血丝的我
便四处寻找你
让我告诉你
化为一只蛾有多苦
在灯火中焚身有多痛
母亲,我追你到旷野
四顾茫然
我在等你为我解释时间的意义
等到
月亮第一千次升起
我黯然不解
为何每一颗星都不是你
今晚,我只好
仍攀着脐带爬行到生命的起点
但我抓到的只是
你冰凉的手
我冰凉的手
从箱子里翻出你的
遗照,还有一封
大哥哀伤而无声的信
信纸触目阴冷
而每个字却热得烫手
三十年的隔绝
三十年的牵绊
日日苦等
两岸的海水激飞而起
在空中打一个结
或架一座桥
夜夜梦中
把家书折成一只小船
漫卷诗书喜欲狂
且学老杜
扬孤帆入洞庭
溯湘,资,沅,沣
然后夜泊在
你白发满覆的枕边
那是千里停舟的码头
我欣然抛过缆索
你却一把抓住我的臂
体内
有晚潮澎湃
任咸咸的水渍
溅湿了我的衣襟
你的枕头...
不,我的枕头
系着满载哀伤之舟的
枕头



梦境纵然依稀
却象一快黑色的膏药
紧贴在
三十年来犹未结疤的伤口
母亲,你可记得
那一个风雪载途的寒夜
我颤颤怯怯地走近家门
院子的霜枫已凋
阶前的秋菊已残
水塘中喧哗的童年
已凝结成零度以下的坚冰
这时
鸡犬俱寂
村中无灯火,无梆声
荒草埋径
我已找不到儿时的归路
寒风猎猎吹衣
好冷,母亲
我为你窗前的烛光吸引
踮起脚尖跨上石阶
脚下响起落叶的细碎
细细碎碎,一步一阵心跳
我举手敲门
又颓然放下
我怕门环答我以一声陌生的惊呼
更不忍见你惊醒之后
抱住的只是
一阵冷风
于是我蹑足挨近你的窗口
只见你侧身而卧
墙上浮贴着卷曲的影子
炉火已熄
挂钟似睡犹醒
茶几旁搁着一根手杖
手杖旁
躺着一双又黑又瘦的布鞋
天井里星光映着积雪
雪白如婴
如你解衣哺我的乳房
而今,你已齿落发枯
委顿成
壁上那幅父亲唯一留下的
郁苦的山水
从你荒芜的额间
我读出了
天地间的苍茫
且隐约听到你的泪水
穿过宇宙洪荒
穿过一部历史的滴落
母亲
你为什么不言语
你为什么不侧过脸来看我
你可曾听见
我掩口不及的惊呼
母亲,你为什么不说话
我已在你的窗前
把雪站厚了两寸,三寸,五寸
你看,我的须眉皆已染白
当然不完全是雪
也掺有三十载的尘与土,悲凉的月
好冷,母亲
你赶快侧过身来看我脸上的泪
唉,来不及了

已结成了冰柱
我是梦
没有肌肤毛发的梦
梦如何能抵抗寒气与饥渴
那年临别
你塞在我行囊中的一件毛衣
早已象我们的家
碎了,碎了
一个个窟窿,一个个疮疤
三十年前的一件棉袄
翻过来穿
便是三十年后的新袍
触手处一片冰凉
唯有你的呼唤
--或一声温婉的呵责
你那暖如一盆炭火的拥抱
才会使我深深感知
取暖的最好方式就是回家
不论在梦里
在康乃馨的微笑中
或一支蜡烛的小小火焰里......



乡音未改,两鬓已衰
母亲
三十多个寒暑匆匆的催逼
我仍只是一只
追逐天涯的孤雁
日升月落
山高水长
我仍坚持最初展翅的方向
春天,我曾涉过多雨的江湖
夏天,我曾鼓翼掠过大地
盘旋峰顶如一制造风云的鹰隼
到了秋天
我困顿如一只纸鸢
断了线后才拥有全部的天空
入冬后
我惴惴然踏着薄冰
再一次展开河底激流的旅程
千年前屈原在汨罗的那种
冷冷的旅程
而我的离骚
则以亚热带的湿疹与孤寂写成
癣一般顽固
无边无际扩张的乡愁写成
是青青的芰荷而无根
是多手的荇藻而抓不到泥土
随着水面浮云的足迹
向滚滚而来的尘烟
向一座从云雾中升起的城堡
向一声声
激越清朗而听不懂的晚钟
踽踽独行
汗流东南,血洒西北
任时间
一刀一刀地
将我削得无鳞无鳍
全身只剩下一把多刺的梗骨
怕只怕,夕暮多风
风中多落叶
飒飒声中
又见到
秋,捧着霜枫血红的两颊而来

据说某月某日会圆
会吗?母亲
有人偏说今年秋天有雨
果然可恶
天际万里皆墨
在五楼的阳台上
人淡如菊
而登临之前
早就按捺不住阵阵的惊怯
迎风解衣
披襟而歌
余音中挟有呛呛的轻咳
唉,中秋岂可无月
无月叫我如何想象你早年的容颜
教我如何能感应
一夜的乡心
五处的悸动
母亲,你是一株苍松
伸展手臂等候鸟的归来,而
十年雷轰电掣
十年虫蛀霜袭
十年浑浑噩噩
你已枯成了秃枝败叶
风来再也不闻松涛哀哀无告亦如满上的夕阳
山岗沉寂
你额头上的星光,无声且盲
你也曾仰首问天
天空比你的双瞳更为茫然
你伸手向雪
雪片冷冷地给你一巴掌
没有诅咒,没有逃避
你安安静静地咀嚼着
别人分配给你的孤独和绝望
身旁子女们滚铁环的山坡
山坡上躺着大朵大朵的山茱萸
蒲公英随风远扬
再过去是一条浅溪
正在等待春水暴涨
为它带来一群鱼婴的嘻闹
这时,母亲
我仿佛听见
你俯身对着水中的自己轻呼:
“我的孩子们呢?
我的乳汁虽干
但被猛力吸吮的余痛犹在
你们在哪里?
你们在哪里?
一夜的乡心
五处的悸动
悸动正因为我们与你的血同其浓度
泪,同其咸度
母亲,你可知道
在天涯之外的天涯
在每夜的碧海青天中
我是唯一在光年以外的太空中
燃烧自己的海王星



树欲静
而风不息
子欲养
而...母亲啊
你沿着哪条河流
归入哪个大海?
今夜好静,好长
在众星惊呼中月亮跃入海里之后
在腕表猝然停在午夜之后
在太阳花全部凋落之后
雨来之后
鼻子伤风之后
在冷得只想一头撞入
你那温暖的襁褓之后
我惊愕失声
竟如此难以释然于--
为何你我三十年前一别
一通三十秒钟的电话
即成永诀
母亲,你在哪里?
我曾觅你于汹涌的波涛
过尽千帆
竟没有一幅是你的脸
觅你于沉沉的沼泽
水边不见你走过的脚印
觅你于通衢长巷
只隐隐听到
全城的灯火都在呼唤你的名字
觅你于清晨的草原
于一朵初绽的纯白的水姜花中
于黄昏的峰定
于苍鹰扇起满天暮色的绝崖
南山烈烈,飙风发发
母亲,你在哪里?
这时我只看到
一颗落日越沉越深
越冷越美


母亲
夜,好静好静
我忍住不哭
独自藏身在书房中
安静地坐尽了一支烛火
又点亮一支
我再次摊开那封揉皱了的信
当读到
吾儿啊吾儿...
乍见烛光闪烁不定
是你来了?
或是一阵来意不明的风?
亡故
是一种纯粹的远行
是生命繁殖的另一过程
或许明年春天
我将再看到你扬着脸
在满山桃树灼灼的花瓣中
因为你是树枝,也是花粉
你是根,也是果
昨日你是河边的柳
今日你是柳中的烟
你是岩石,石中的火
你是层云,云中的电
你是沧海,海中的盐
你卑微如青苔
你庄严如晨曦
你柔如江南的水声
你坚如千年的寒玉
我举目,你是浩浩明月
我垂首,你是莽莽大地
我展翅,你送我以长风万里
我跨步,你引我以大路迢迢
母亲
你掘我为矿
炼我为钢
将我的肋骨铺成轨道
让我的子,我的孙
永远坚持我选择的走向
母亲
今夜好静,好长
我真的不曾哭泣
三十年前的那滴泪
早已在镜面上风干
你已成灰
成土
化为茫茫的时间
你是历史中的一滴血
我是你血的再版
千册万册
源远
流长......
  


洛夫先生获奖感言

(作品《血的再版》, 荣获台湾中国时报第五届叙事诗推荐奖)

 
        习诗三十余年,于今首次获奖,我的心情竟与早年第一次领到诗的稿费相似,既惊喜,而又陌生,多少感到有点不太习惯。

       《血的再版》这首诗纯为悼念亡母而作。母亲生我育我,且在我体内遗留一些诗的血素,乃得成今日的我,但三十年前一别,母子云天远隔,实无异于永诀,而今母亲亡故,今生今世再无重聚之期,故遽闻噩耗,当时我只有近乎麻木的怔忡。在今天,这种无可奈何的悲剧,其实已成为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的共同经验。这首诗表面上虽是写我个人的血缘亲情,但暗示的却是千万中国母亲的苦难,整个民族与大地的苦难,以小喻大,我个人的悲剧实际上也就成为一种象徵。

        读者一向认为我的诗风沉郁苦涩,意象繁复,语多转折而不易懂;凡语言插上想像的翅膀,他们即视为「超现实」,凡以间接的暗示手法表现者,他们即视为「自动语言」,情形就像以往一般人将所有的现代绘画归类为「印象派」一样。但读到〈血的再版〉后,他们竟为其中语言的单纯明朗而惊异于我诗风的突变──一种良性的变。苦笑中,我只好承认这也算是一大安慰。但我仍有不能释于怀者;既是诗的,而又是明朗的,固然是好诗,然则,我们的读者如何体认「诗的明朗」与「散文的明朗」之间的分际,以培养诗的价值判断力,我想,这恐怕比哓哓非议而又莫衷一是的批评来得更为重要。

        除了苦涩之外,据说我的诗还缺少社会性和乡土性,幸好还没有人说我的诗缺少现实性。我在农村成长,十四岁才进城念中学,大地之血早已渗入我的脉管。后来歷经抗战、剿共、金门炮战、越战诸乱,这些人生负面的经验,这些与生俱在的忧患意识,都已深深契入我的生命,影响了我诗的风格。我认为,诗乃是以爱为圆心,以人生为半径所画的一个圆。圆本身就是一种和谐的秩序,为了弥补人生的残缺,追求这一和谐的秩序,便成了我近年创作的最高信念。然而,我更了解一点,一切文学艺术无不以「我」为起点;有「真我」,才能有真实的创作,才能进而把热情投射到社会、国家、歷史和文化中去。因此我信守的原则是,诗人对社会人群的关爱,必须透过诗人个别的体察与感悟,再以具有暗示性的意象语言来表达,而不宜在诗中呼口号,发表议论。

        母亲已去;昊天罔极,仰望远山,黑雾瀰漫中再也看不到她那张美丽的脸。我为她老人家所能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写下这么一首长诗,且荣获了中国时报的叙事诗推荐奖。我想,它被肯定的,也许就是那份深切的真情吧?

--洛夫(第五届叙事诗推荐奖,得奖作品〈血的再版〉)

 
(说明:此图为2018年6月19日的台湾中国时报登载的洛夫先生诗歌《血的再版》及其获奖感言)

 

洛夫先生简介


洛夫,原名莫运瑞,莫洛夫,国际著名诗人、世界华语诗坛泰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1949年赴台湾,旅居加拿大温哥华,被誉为中国最杰出和最具震撼力的诗人,《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将洛夫评为中国十大诗人之首。1999年,洛夫的诗集《魔歌》被评选为台湾文学经典之一,2001年又凭借长诗《漂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洛夫为超现实主义诗人,表现手法近乎魔幻,被诗坛誉为“诗魔”。

(主编:刘雅阁)

 

上一篇:满庭芳,着墨芳千秋(赏析著名辞赋家屈金星作品) 下一篇:安阳高铁站的这块石头不简单!

相关阅读

发表文章

最新评论

更多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友情提示: 登录后发表评论,可以直接从评论中的用户名进入您的个人空间,让更多网友认识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