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财富网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媒体速递 > 文产资讯 > 文章内容

著名诗人余光中为汴梁晚报题写刊名《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

作者: 来源: 时间: 2016-03-22 阅读: 在线投稿

著名诗人余光中为汴梁晚报题写刊名《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

宋韵汴梁情未了 题签晚报寄深情

字号: 2016-03-21 06:42 作者:王兰兰 来源:开封网-汴梁晚报 我想说两句(0)
 

记者王兰兰报道 宋韵汴梁情未了,题签晚报寄深情。两年前,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中原文化寻根之旅”,首站即是开封,在端午诗会之际受聘为《汴梁晚报》文化顾问,并欣然为晚报题词“古今通汴梁”。两年间,余光中先生与《汴梁晚报》真情未了。近日88岁高龄的他再为《汴梁晚报》题写刊名《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寄语《汴梁晚报》继续以特别报道唤醒开封历史久远记忆,重温开封文化光荣梦想。
2014年,《汴梁晚报》策划推出了“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大型文化主题系列报道,通过主题系列报道进一步突出开封发展的文化优势,展示开封文化腾飞之势,展现开封文化内涵之美。截至今日,本报已经刊发350余个整版。
余光中先生与《汴梁晚报》有着不解情缘。2014年5月28日,当时年逾86岁高龄的余光中先生应著名文化策划人、诗人屈金星邀请首次抵达中原,在屈金星全程陪同下开启了中原文化寻根之旅。“中原文化寻根之旅”首站就选在了开封。5月29日上午,他参加了在清明上河园举行的由本报参与举办的2014中国(开封)宋韵端午诗会暨端午文化周活动,和开封500万父老乡亲共话宋韵端午,共述中华情深,用美丽的诗歌和先贤屈原对话。
这是余光中先生首次走进开封,此次偕夫人来河南,除了参加端午节活动,他还在开封了却“乡愁”,仔细感受开封作为八朝古都的厚重文化底蕴。在汴期间,余光中先生接受了由《汴梁晚报》策划出版的《从开封到封开·万里寻踪客家路》《汴梁晚报记者台湾行·万里寻踪客家路》系列图书,认真翻读了《汴梁晚报》,并欣然应允担任《汴梁晚报》文化顾问,并为《汴梁晚报》题写了“古今通汴梁”几个大字,肯定本报在传承中原文化中作出的贡献和成绩,寓意《汴梁晚报》架起开封通古连今的时光隧道,努力做好文化的传播者。
“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大型文化主题系列报道从新闻角度切入,结合历史对象,走进历史深处,回到历史现场,用今天的眼光对历史进行审视解读。通过报道寻找贯古通今的线索,呈现历史当时的场景,展示这些人物、古迹身上所负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提高开封的文化自信心,唤醒开封历史记忆和感觉,重温开封文化光荣与梦想。余光中先生一直关注《汴梁晚报》,翻阅了“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大型文化主题系列报道,于2016年3月1日为该系列报道题写刊名,希望《汴梁晚报》再接再厉,以大气厚重的文化报道为古城开封实现伟大复兴竭力鼓与呼,彰显地方报纸全国大报的风范。

 
特别报道:“乡愁”未改 情系汴梁 
记者 王兰兰

2014年,余光中为《汴梁晚报》题字。 本报资料图片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40多年来,余光中先生的这首《乡愁》被海内外中华儿女广为传诵。这首《乡愁》拨动了无数海外游子的心弦。而我们中原河南也拨动了余光中先生内心的那根“乡愁”之弦,一直让他魂牵梦绕。

开启中原文化寻根之旅首站来到开封
余光中先生,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余光中先生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
88岁高龄的余光中先生是一位爱国爱家的著名学者,现为海峡两岸多所大学教授,并长期致力于内地与港、澳、台的文化交流。余光中在谈到中原文化魅力时说:“中原文化的重要性和崇高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中国大半历史都发生在中原,一直到东晋以后,文化中心才渐渐南移,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出生在河南的比比皆是。我曾经在一首诗中写道‘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对中原文化的向往,促使他在2014年开启了“中原文化寻根之旅”。
他与开封的故事要从一封浪漫的信说起。“尊敬的余光中先生:受开封府尹包拯委托,谨邀请您莅临曾孕育过蔡文姬,旅居过李白杜甫高适,荟萃过苏东坡柳永周邦彦李清照的厚重中原……”这是著名文化策划人、诗人屈金星在2014年端午节前写给余光中先生的信,希望文化底蕴深厚的开封能打动86岁高龄的他。令屈金星没有想到的是,看到信后的余老心动了,不久便回信说可以考虑。屈金星趁热打铁,特意盛邀余老:你驾青虬从宝岛飞临,将使本届端午诗会平添异彩。诗歌的光芒将耀亮黄河古铜色的涛声和铁塔沧桑的脊梁!随后活动的具体承办方,清明上河园给余光中发了邀请函:“兹定于2014年5月29日,假历史文化名城、八朝古都河南省开封市举办‘2014中国(开封)宋韵端午诗会’。素仰先生学际天人,于诗学、屈原犹见深湛,仰望之诚,与日聚积。又蒙新作鸿文,不胜荣幸之至。恳祈拨冗莅临,共襄盛举。”一个文学大家的中原诗歌之旅在如此浪漫的墨香中开启。
2014年5月28日,86岁高龄的余老先生在中原文化的感召下,应屈金星邀请,不辞辛苦跨越台湾海峡,千里迢迢奔赴中原,以诗之名讴歌屈原精神,开启了一场文化之旅。这也是余光中先生首次抵达河南,首次来到开封。

受聘《汴梁晚报》文化顾问余光中为《汴梁晚报》题词
余光中先生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其人其诗已成为海峡情缘的文化意象,他的诗歌多年来在全球华人中引发强烈共鸣。 2014年5月29日上午,86岁的余光中穿越于清明上河园波光粼粼的景龙湖上,长歌《招魂》,任思绪重回荆楚,让乡愁跨越时空,为我们唤回诸多关于屈原和传统的记忆。而这首《招魂》是余光中先生为屈原写的第九首诗,也是他为参加开封的端午诗会专门创作的。
余光中先生说,在《招魂》这首诗里,他在与屈原对话。他说,当前,我们一方面要回头重新认识古代文化,另一方面,身在世界村,也不得不接受外来的各种影响。让中华文化传承下去、发扬下去,作为一名中国人,责任特别重大。余光中先生的“中原文化寻根之旅”由屈金星全程陪同,在汴期间,屈金星将《汴梁晚报》送给余光中先生。他翻阅了《汴梁晚报》后,称赞汴梁晚报大气厚重、文化分量足、水平高。同时,他还接受了由《汴梁晚报》策划出版的《从开封到封开·万里寻踪客家路》《汴梁晚报记者台湾行·万里寻踪客家路》系列图书。当余光中先生得知《汴梁晚报》作为市民报,扎根开封这片文化沃土,一直视弘扬地方文化为己任,将文化报道作为报纸的重要内容时,他欣然应允担任《汴梁晚报》文化顾问,并为《汴梁晚报》题写了“古今通汴梁”几个大字,肯定本报在传承中原文化中作出的贡献和成绩,寓意《汴梁晚报》架起开封通古连今的时光隧道,努力做好文化的传播者。与余光中先生一起受聘成为本报文化顾问的,还有著名诗人汪国真、绿蒂、诗赋家屈金星、中国屈原学会会长方铭、我国著名朗诵艺术家虹云和詹泽。

作为《汴梁晚报》的文化顾问余光中先生一直关注《汴梁晚报》,在翻阅“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大型文化主题系列报道后,2016年3月1日,为该系列报道题写刊名,希望《汴梁晚报》越办越好。余光中先生曾说,自己20多岁离开大陆,经过40多年以后才第一次回到大陆。他说,乡愁这个东西并不是回乡就解,乡愁加上时间加上文化的意义,就不只是地理的空间,要吃吃家乡小菜、讲讲故乡方言才可解乡愁。2014年,余光中先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我21岁离开大陆,去香港,去台湾,去美国。21岁之前,那时只在长江流域,没到过北方。这是我第一次来古都开封,倍感亲切。开封是很多朝代的都城,中华文化、中原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弘扬。” 

特别报道:报道大美 令人惊叹 
记者 安娟娟


《汴梁晚报》作为市民报,扎根开封这片文化沃土,一直视弘扬地方文化为己任,一直将文化报道作为报纸的重要内容。在晚报创刊20周年之际,2014年10月15日,晚报推出“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文化工程,先后推出了开封文物古迹、宋文化和文化名贤等三个系列的报道。自今年3月4日起,“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之文化先贤系列陆续推出。截至目前,“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大型文化主题报道共推出350余个整版,以其详实的报道、精准贴切的配图、美观厚重的排版赢得了读者和专家的高度评价。而这一系列报道折射出开封历史文化的厚重,也令国内外读者惊叹。

唤醒历史记忆 展现文化之美
唤醒开封历史久远记忆,重温开封文化光荣梦想。2014年10月15日,“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文化工程启动,于当日推出“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大型文化主题系列报道。晚报旨在通过主题系列报道进一步突出开封发展的文化优势,展示开封文化腾飞之势,展现开封文化内涵之美。
开封作为八朝古都、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是开封的特色和符号。我市历史文物遗存丰厚,是著名的书画之乡、戏曲之乡、菊花之乡,这是开封最值得骄傲的地方,也是开封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文化是开封的优势和特色,也是开封发展的希望。
《汴梁晚报》作为市民报,扎根开封这片文化沃土,一直视弘扬地方文化为己任,一直将文化报道作为报纸的重要内容。2014年是《汴梁晚报》创刊20周年,为了进一步把《汴梁晚报》打造成为开封亮丽的文化名片,体现责任担当,晚报推出“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大型文化主题系列报道。开封日报报业集团对这一文化建设工程极为重视,抽调精兵强将组成特别报道组,明确写作要求,力争打造精品。
“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大型文化主题系列报道从新闻角度切入,结合历史对象,走进历史深处,回到历史现场,用今天的眼光对历史进行审视解读。通过报道寻找贯通古今的线索,呈现历史当时的场景,展示这些人物、古迹身上所负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提高开封的文化自信心,唤醒开封历史记忆和感觉,重温开封文化光荣与梦想。

走进历史场景 感受文化魅力
自2014年10月15日以来,《黄河岸边的开封 一座古城的光荣与梦想》一文开篇发声,汴梁晚报以连版形式刊登“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系列报道,报道古朴厚重而又秀美温润,精美配图切题而生动,深入采访的文字详实而生动。迄今为止,“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系列报道先后推出了开封文物古迹、宋文化和文化名贤等三个系列的报道。“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之文化先贤系列正在陆续推出。截至目前,“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大型文化主题报道推出350余个整版。
《宋版书籍 人间至美》《吹台留胜迹 我辈复登临》《宋代风俗 引领千载》《宋代饮食 余味无穷》《字圣仓颉千古流芳》……一篇篇报道在市民和网友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共鸣,更是吸引了不少专家学者的眼球。一声声赞叹、一句句评价的背后,是世人对开封的再解读。这一系列报道挖掘了开封的厚重历史和文化内涵,展现了古都开封特有的文化魅力,令开封市民感到骄傲与自豪,让海内外的读者震撼。
在开封这座古城里,古朴厚重的历史文化让人品味不尽。走在古城开封,到处是历史,到处是文化。开封的一砖一瓦、一街一巷都散发着古都的韵味、文化的气息。一个地名、一条街道、一段残垣甚至老街深巷都似乎在向人喁喁诉说着曾经的沧桑。有人说,在开封,随便捡起一块古砖,仔细看看,便能寻找到一段历史;随便捧起一片旧瓦,认真品读,就是半部中原文明印记。
“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大型文化主题系列报道中,每一篇主题报道都从今入手,上溯历史,由古而今,记述其历史作用、地位、意义和对当下甚至未来的影响。读者从这一篇篇文章中,了解先贤事迹,身临历史事件,感受宋代文化魅力。有读者曾给记者发短信说:“报纸为媒,文字为介,我竟不知一个个枯燥的汉字组合后竟是这样的美丽和震撼,‘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再现风雅汴梁 传承历史记忆
“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大型文化主题系列报道从新闻角度切入,走进历史深处,用现代眼光对历史进行审视解读。报道见报后,不仅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好评,更引起广大网友的关注和赞赏。记者在百度搜索“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字样,共有相关结果约82700个,网友对这一系列报道的关注度可见一斑。
记者了解到,光明网全程在第一时间进行转载,凤凰网、网易荐新闻和网易新闻中心、中国文化传媒网河南频道、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发展网·河南、河南旅游资讯网、印象河南网、豫都网、河南旅游政务、开封旅游网、豫民网等多家网站转载。
“从‘大美开封·风雅汴梁’已经刊发的内容看,这个系列报道从不同方面挖掘了宋文化、开封历史,更是引起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报道做得很不错!”原正市长级干部、河南省文史馆馆员张家顺激情洋溢地说。清明上河园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旭东表示,《汴梁晚报》做的“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系列报道,凸显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引人关注,能够引起读者共鸣。而我市文化历史研究者刘海永说,“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系列报道生动、文化气息浓郁。市菊花协会名誉会长、秘书长,开封市地方史志学会副会长,开封古都学会常务理事张玉发评价这一系列报道“引领时代潮流,传承城市脉络;见证古都文化,深受读者喜爱。”历史解读派作家、著名杂文家、河南大学教师郭灿金说,“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系列报道是开封一道非常亮丽的风景,是一曲辉煌的开封颂歌,是一部厚重的开封“史记”。
上一篇:国际丝路诗社理事会成立暨国际诗歌邮轮研讨会在济南举办 下一篇:屈金星、张艳丽创作的《小浪底赋》亮相《中华辞赋》

相关阅读

发表文章

最新评论

更多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友情提示: 登录后发表评论,可以直接从评论中的用户名进入您的个人空间,让更多网友认识您。